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擇高而立 向遠而行 ——南通大學附屬中學十年發展掠影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4-27  閱讀:次   |
42.9K

  江海交匯,五山拱北。緊隨新時代的步伐,一所年輕的學校卓立潮頭,奮楫揚帆。

  南通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通大附中”)是在加快現代化和中心城市建設背景下,南通市重點規劃建設的現代化示范性普通高中。自2013年辦學以來,通大附中著眼于“更高品質、更高品位、更高品格”的辦學目標,緊扣學校與師生發展的關鍵點,探索課程與課改的結合點,培育學生知識與素養的增長點,尋求學校內涵與特色的創生點,辦學水平不斷躍上新臺階。2017年,學校成功晉升為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先后獲得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校園、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進學校等稱號。

  學院課程:

  學科相融,知行共生

  建校伊始,通大附中堅持科學、人文和藝術“三位一體”的“博雅教育”的理念,創造性地采用學院式管理機制,即以學院為管理中心、以學科群組合為依托,創設了人文與社會、數學與科學、工程與技術、藝術與傳媒、體育與健康五大學院。五大學院既打破了學科界限,淡化文理界限,實現了多學科的融合,適應社會對未來人才跨學科、跨文化綜合素養的需求,又實現了課程資源的融合共享、學習資源的共生共長,催生出學科融合類課程近50門,如“我讀《論語》”“指尖上的NAS”“英美文學欣賞”“拓展物理”等。豐富的校本課程資源,涉及面廣,讓學生有了充分的選擇空間,滿足了學生多樣化、多層次、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學院式管理機制打破學科壁壘,整合學科教學資源,融合“五育”目標,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中心,引領學生探究世界、認識自我,實現學識素養和生命素養同步提升,為學生未來發展賦能。數學與科學學院與南通大學理學院合作開展的“生活數學”課程開發,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數學技能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學生社團每個月策劃一項以趣味數學、智慧數學為主要內容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和解決實際問題中提升素養。

  學校依托五大學院,傾力打造了“數學與科學課程”“星火創客空間課程”“江海文化美育課程”“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籃球文化課程”4個省級課程基地,創生出附中特色化校本課程體系,開發校本選修課程115門,組建學生社團40多種近120個,在學院協同創新中真正實現了學科融合、知行共生。學校還將藍印花布、沈繡、梅庵古琴等區域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將學生素養的生發點由課內轉向課外、由校內轉向校外、由被動轉向主動,實現學校教育由教書向育人的根本變革。

  多元課程的整體系列實施,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在首屆CM3國際青少年創客挑戰賽上,學生白晶晶率領的團隊獲一等獎及工業設計獎;學生陳海寧在2021世界機器人大賽錦標賽中勇奪亞軍;學校被確定為“中國STEM教育2029行動計劃”首批領航學校。《江蘇教育》專欄推介了學校推進課程建設、培養特色人才的實踐探索經驗。

  2019年,學校的省級規劃課題“基于學院制的校本課程協同創新實踐研究”高質量結題。

  雅正德育:

  內外兼修,行雅品正

  通大附中以“行雅品正”為目標,堅持內修與外鑠相結合、學習與生活相貫通、校內與校外相銜接,創新德育活動和手段,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立體構筑具有附中特色的德育系統工程,不斷豐富完善“雅正德育”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2018年,學校以學科融合類課程、校本拓展類課程、校外實踐類課程構成“三位一體”的“雅正德育”課程體系,編制形成“雅正德育”系列校本課程方案。

  學科融合類課程以基礎學科為抓手,將“雅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利用學科融合中的“熏染—領悟—生成”,實現知識到品格的遷移,圍繞“四必”行動的基礎課程成為附中學子的必修課。

  校本拓展類課程以校本課程為主要內容,以“雅正”為核心整合區域資源,開設心理健康、價值引領、審美創造等多類融趣味與品格發展為一體的課程,以入學儀式、遠足活動、畢業典禮等精品活動課程助力學生成長。

  校外實踐類課程以中華慈善博物館、南通環境教育館、張謇紀念館等15個校外基地為陣地,共設計36項活動單,通過勞動實踐、社會考察、志愿服務等活動,為附中學子未來發展奠基。

  在“雅正德育”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落實品格提升工程,豐富學生品格發展載體,省首批品格提升工程項目“雅正德育課程的創新實踐”于2019年以優異成績通過驗收。“雅正德育”經驗在全市中小學德育工作現場會上作推廣介紹,被《新華日報》等主流媒體報道。學校獲評江蘇省五四紅旗團委,先后成為南通市家庭教育優秀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示范基地、慈善文化傳播先進單位。

  智慧校園:

  技術賦能,教學互動

  通大附中一直致力于以建設智慧校園為目標,構建教育教學的智慧生態。自2017年起,學校全面使用科大訊飛智學網系統,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對學校日?荚、練習作業等全場景數據進行采集分析;升級了教育云平臺,構建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形成智慧教育大腦;通過移動互聯的校園網系統,將教學場所、辦公室、圖書閱讀、教學資源庫、校內安防系統、“家校通”系統等聯結在一起,使辦公、學習、生活等活動無處不在、無時不能。智慧校園打破了傳統的師生互動模式,拉近了師生與資源的距離,實現了交流互動立體化。2021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智慧校園示范校”。

  學校持續推進以智慧課堂為主線的教學改革,近年來,在新課改和新高考背景下,積極探索以“智慧·高效·學本”為核心的“慧學課堂”范式,并開展了系列課改實踐。“慧學課堂”附中范式以學生為本,鼓勵課堂生成,促進學生自主建構知識;以數據為依托,利用智學網手閱卷和“每日交作業”小程序,形成學生作業數據和個人錯題庫,基本實現無數據不進課堂,課堂效率大幅提升。以解決問題為目的,以任務為課堂驅動,開展新授課、復習課、閱讀課、講評課等不同課型的研究探討,追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學校年均開設相關公開課146節,形成優質課堂范例132例。每年聯合南通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對外公開教研活動,得到省內外專家一致好評。“慧學課堂”的系列化建設推動教學質量連年攀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也得到明顯提升。近年來,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評優課獲獎100多人次,其中4人獲省級教學競賽一等獎。

  健康生活:

  錘煉體魄,豐盈生命

  通大附中始終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奠基。學校結合校情,重構體育課程內容,培育籃球、足球、網球、擊劍等多個體育特色項目,成為首批全國青少年校園籃球特色學校、足球特色學校。男子、女子籃球隊多次代表南通市和學校參加全國及省市各級高中學生籃球賽,獲得優異成績;先后為省籃球隊輸送14名隊員。學生魏澄賢在2022中國網球巡回賽中勇奪CTA200單打、雙打冠軍。

  學校以體育為根、籃球為魂,推進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籃球文化課程,形成了學生人格塑造的育人特色。將“愛籃球、愛運動、愛學習、愛生活”的籃球精神融入校園文化,連續7年舉辦“快樂籃球”文化節,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中錘煉意志品質。

  學校將勞動教育作為學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以家庭為基礎,夯實生活化勞動;以學校為主導,開展創造性勞動;以社會為支撐,延展實踐性勞動”的育人體系。學校擁有占地30多畝的勞動實踐園,果園、種植園、桃源河成為學校獨有的勞動教育陣地。5月的枇杷、6月的楊梅、7月的桃子、9月的石榴、10月的柿子、11月的橘柚,6個采摘節活動,讓學生通過采摘掛滿枝頭的果實親身感受豐收的喜悅。暮春時節,組織學生在種植園里種植染料植物蓼藍,在觀察感悟、動手實踐中體驗別樣的樂趣;寒冬臘月舉辦“捕魚節”,讓學生學習撒網、學會合作,讓學生在團結合作和交流互動中體驗勞動的意義。

  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開放共享

  辦學伊始,通大附中就堅持文化立校,凝練提出了“日進日新,成人成己”的學校精神和“博雅勇毅”的校訓,逐漸完善學校文化的理念、行為、視覺和環境四大識別系統,將人文景觀與生態景觀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功能完善、生態和諧,既有傳統文明又有時代感的現代化、信息化、國際化、園林化”的辦學理念。

  近年來,通大附中以彰顯學校辦學理念、全方位展示學校風采為核心,進一步美化優化校園環境標識、景觀設置,突出文化底蘊特點和育人環境特色;進一步加強校園環境生態建設,校園環境建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將“和融、誠樸、勤敏、卓創”的校風、“篤敬、善導”的教風與“敏學、精思”的學風烙印在每個附中人心中。學生宣傳欄為學生提供了班級和個性展示的平臺,教師辦公室有學科特色鮮明的文化墻,教學區設置名人名言版面與文化燈箱。通過構建宣傳立體網絡,學校網站與微信公眾號及時、準確、生動地呈現學校發展面貌,定期推出“優師推介”“博雅講壇”“寫意附中”等系列專題宣傳。學校校訓“博雅勇毅”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專題推介,勞動教育和生命教育課程建設成果被“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及省市多家媒體專訪報道。

  近年來,通大附中不斷加強與省內外知名高校、高中和區域內其他學校的交流合作,一大批教師赴西藏、新疆等地支教,極大提升了附中品牌的輻射影響力。學校積極拓展教育國際交流渠道,先后與澳大利亞、法國、英國、俄羅斯、美國、西班牙、加拿大等國家的10多所學校與教育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博雅附中,卓創十年。通大附中斬棘而登,帶著簇新的理念在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探索前行。

  新時代,新征程。通大附中向遠而行,懷著堅定的信念為南通教育厚重卓犖的歷史增光添彩。

  (沈濤 劉凱)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