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師范大學 多措并舉 提升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
口語傳播能力是指通過語言形式傳遞信息的能力。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傳播路徑的多樣性及傳播范圍的廣泛性,使得信息傳播主體的綜合素養、傳播責任感成為衡量傳播者口語傳播能力的重要因素。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培養是適應當前語境變化、培養大學生承擔傳播主體任務的有效路徑。長春師范大學積極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對傳播者的能力與素養要求,不斷加強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相關課程建設,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基本功,培養學生整合相關材料信息、準確傳達文本信息的能力。學校依據多年人才培養經驗,有效利用校內教學資源,在現有傳媒學院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鼓勵校內學生積極參與播音主持相關賽事,推動學生應變能力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選擇恰當內容,培養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傳播責任感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已經不是單向傳輸的模式,信息接收者在口語傳播過程中的主體性大大增強,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可以輸出與表達自身觀點。高校大學生是各網絡社交平臺的主要用戶之一,由于其并未形成穩固的價值觀念,極易受到網絡文化中消極落后觀點的影響。學校要提升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首先應選擇正確且恰當的教育內容,培養大學生的傳播責任感。長春師范大學在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上,堅持“育人為本、育德為先”,積極貫徹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在校內活動與課程建設上,選用具有思政教育價值的主題和內容,以鹽溶于水的形式培養傳媒專業學生的傳播責任感。2019年5月7日,長春師范大學團委主辦、傳媒學院承辦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鑄青年大學生民族之魂——‘此致敬禮’——禮敬中華母親節”為主題的校園活動。活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親子之情和仁愛之心。在活動的第二階段,長春師范大學通過配樂讀信的方式,組織學生朗讀名人寫給母親的家信。此次活動通過配樂讀信的形式提升了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讓學生感悟到口語傳播能力在激發情感共鳴、引導正確愛國行為方面的作用與影響力,增強了學生在口語傳播與表達過程中的責任感,有助于高校學生特別是播音主持專業學生承擔起自身作為傳播主體的責任。
播音主持專業的相關活動主題與內容,體現了長春師范大學高度重視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及傳播責任感的培養。2021年6月9日,長春師范大學邀請吉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主持人、一級播音員李慶強來校開展講座。李慶強以“傳統媒體如何破圈轉型新媒體”為題,針對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播音主持從業者面對的機遇與挑戰進行講解,同時強調了新媒體從業者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引導學生在口語傳播過程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以信息的真實性和傳播的準確性作為開展工作的首要原則,培養學生在口語傳播過程中的責任意識。
構建良好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藝術活動
新媒體時代,培養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方式與途徑越來越多元化。口語傳播能力培養的突出特征在于其交際性與互動性,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的關鍵。近年來,長春師范大學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增強學生鍛煉自身口語傳播能力的意識;創新教學形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2019年3月25日,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荀松的作品《前路》和《師者德容》在吉林省全民閱讀協會、長春市作家協會、吉林省新詩學會等主辦的“新時代·追夢人”詩歌朗誦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傳媒學院兩位朗誦者通過精彩演繹,贏得了在場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在參賽前期積極鼓勵學生投稿參賽,進行媒體推廣,為學生搭建市場化創作平臺,激發學生參與口語傳播賽事的積極性,為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長春師范大學在具體的口語傳播能力培養活動安排上,一方面借助校外賽事為口語傳播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以賽事中所獲得的優異成績強化學生參與口語傳播相關課程與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積極組織校內活動與賽事,為更多學生提供表現自我的機會,在校內營造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2018年11月22日,長春師范大學校婦委會、校工會與傳媒學院共同主辦了以“誦讀中華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為主題的教職工誦讀大賽。學校各級領導、各分工會主席、婦委會主任、教師代表與學生代表等共計200人到場。此次活動涉及校內學生、教師與校級領導等多個主體,教師在活動中既展現了自身口語傳播能力,為學生今后學習提供目標與方向,同時也讓校內各級領導認識到口語傳播能力相關活動的育人價值,提升其組織與參與口語傳播相關活動的積極性。
結合學校專業設置與教學活動安排,長春師范大學立足當代新媒體發展實際,重視新媒體與口語交際能力培養之間的關聯性,擴展新媒體與互聯網技術在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過程中的運用范圍。學校不僅關注播音與主持專業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培養,還結合當前自媒體發展趨勢,提高校內各專業學生參與口語傳播能力培養活動的積極性,在校內活動中放寬語言類活動的限制,培養不同專業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
提升教師素質,不斷提高口語傳播教學質量
培養高校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既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也要關注教師隊伍建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口語傳播能力的價值與魅力,不斷提升口語傳播能力。長春師范大學極為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十多年前就制定了《長春師范學院“十二五”師資培養工作意見》。2013年4月2日,長春師范大學人事處借助國家教育部門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項目,部署了2013年度長春師范大學選派中青年骨干教師赴國(境)內、外一流大學訪學和單科進修工作。傳媒科學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講師成為外出訪學的人員之一。此類外出訪學活動有助于播音與主持專業教師精進教學技能,拓寬專業視野,對于其日后各項教學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具有積極助益。2018年11月21日,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邀請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院長張文東來校開展講座。張文東教授以“新媒體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影視藝術教育”為題,與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師展開深度探討,分析了當前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的困境與破局之法,促進了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師隊伍教學能力的提升。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在教師隊伍建設上目光長遠、腳踏實地,為校內教師提供了良好的職后培訓渠道,為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提升提供專業的師資力量。
結合口語傳播能力相關課程的特點與長春師范大學的教師能力培養要求,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不斷優化教師培訓機制,提升傳媒專業教師對新媒體的了解程度,拓寬教師在新媒體背景下培養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思路。未來,長春師范大學仍將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深度了解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的具體要求,充分發揮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運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傳媒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素養,同時搭建完善的教師在線學習平臺,構建完善的教師培訓制度。
挖掘教育資源,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與提升
新媒體時代,高校要提升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適應程度,引導學生把握新媒體的傳播特點,掌握口語傳播知識與技能,了解不同新媒體平臺的信息傳播機制、信息接收者的內容偏好。長春師范大學多年來積累了較多的人才培養經驗,面對新媒體技術發展對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提出的要求,學校教師立足校內現有的教育資源,組織開展多種類型的課程與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使學生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口語傳播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同時,長春師范大學不拘泥于校內固有的教育資源,而是積極尋求與其他社會組織、企業及院校之間的合作,為口語傳播相關專業學生提供更為多元的教育資源,以便學生構建口語傳播知識體系。2019年,長春師范大學組織學生參加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動漫節聲優大賽,傳媒學院2016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四名學生經過海選、復賽、決賽階段的激烈角逐,獲得了全國二等獎。此類賽事不僅是學生展示自身口語傳播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重要的教育平臺。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師積極參與全國高校影視配音藝術學術研討會,與全國著名高校教師進行業務學習和交流,不斷擴展其校內口語傳播教育資源,力爭為學生創造更為豐富多元的教學資源,提供更為寬廣的展示平臺。
長春師范大學在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中快速適應新媒體時代要求,積極探究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及時調整口語傳播相關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內容安排,在校內組織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在校外鼓勵學生參與不同主題的口語傳播相關賽事,有效提升了大學生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綜合運用口語傳播相關知識的能力。當前,新媒體技術仍在不斷革新與發展,長春師范大學將繼續堅持與時俱進的課程建設方向,深刻把握大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中的“變”與“不變”,引導大學生重視新媒體傳播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傳播責任感、使命感和傳播力,為我國傳媒事業高質量發展儲備有用之才。
立足校園實際,關注學生口語傳播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口語傳播能力,既要注重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關注學生實際表達能力的提升。長春師范大學始終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通過構建完善的播音主持專業課程結構、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活動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與其他專業不同的是,學生的口語傳播能力不僅取決于其在日常學習中掌握的知識與課下的練習水平,還需要通過切實的表演與競賽積累經驗,鍛煉臨場發揮的能力及面對鏡頭的應變能力。長春師范大學立足校內現有的教學資源與設備,為學生口語傳播能力的培養提供專業的平臺。例如,長春師范大學曾組織了以“學原理、讀經典、鑄經典、擔重任”為主題的演講比賽。此次演講比賽立足學校思政教育實際,從1000多份演講稿中選出13篇稿件,參賽選手以即興演講與定稿演講兩種方式參與比賽,結合馬克思主義教育內容,表達自身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此次演講比賽從籌備到開展歷經兩個多月的時間,一方面傳播與弘揚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鍛煉了學生口語傳播能力。今后,長春師范大學還將深度探究口語傳播能力培養路徑,積極開展不同主題與形式的活動,為口語傳播相關專業學生提供更多面對觀眾與鏡頭的機會,為其以后從事相關口語傳播工作積累經驗。(王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