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仙特種兵紅旗渠上唱響盧仝《七碗茶歌》
巍峨的太行山見證,歡騰的漳河水呼應。
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李菊月盧仝煎茶技藝傳承公益項目組的茶小仙有膽識,有魄力,用紅旗渠精神弘揚茶仙盧仝文化,讓更多民眾知道盧仝是我們河南人,世界煎茶道始祖。
6月3日早晨5點,項目二組組長張永強就帶著茶包、條幅和他的小伙伴直奔鄭州東站,9點就在工作群發布了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的圖片,思想碰撞的火花瞬間點燃。前一天晚上11點,辦公樓將要鎖門,項目組還在興致勃勃討論如何開啟新一輪的茶仙文化傳播。
項目的發起人王延東教授因忙于煎茶技藝工作室建設,未能陪同前往,在處理繁雜事務的間隙關注著微信群的動態,提醒同學們注意事項。
去創業洞的路上,偶遇來紅旗渠研學的小學生隊伍。小同學們休息的時候,張永強站在路邊的臺階高聲朗誦已經分享過無數次的《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潤,
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茶小仙的誦讀清脆嘹亮,鏗鏘有力。小學生好奇地問:盧仝是誰?張永強和他的伙伴以樹枝為筆,在地上寫:仝,tóng,給小學生們講茶仙盧仝和他的茶歌。小學生們一邊行軍,一邊饒有興趣地跟著背誦,稚嫩的童聲在層巒疊嶂的百里畫廊回響。
創業洞開鑿是最為艱難的一段時期,民工們喝米湯,睡石縫,天地為席,一錘一鋤,一鍬一鎬,鑿出了內心絕不放棄的寫照。
在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領略了“人工天河”的雄偉壯觀,同學們信心更強了。
兩個拄著拐杖的老奶奶旁觀了茶小仙們的宣講,很受感染,約定到了青年洞會合,幫助同學們拍照。老奶奶好奇項目的標志色為什么是粉色的?
茶小仙們解釋說:一則,飲水思源,向對盧仝煎茶技藝傳承有開拓之功的李菊月老師致敬。二則,茶仙盧仝作詩的題材,迥異于唐代其他詩人。唐人的征戍、遷謫、行旅、離別,這些常規題材,盧仝幾乎不寫。盧仝多以動物、植物、天象等作為自己的詩文對象。如果是現代文案創作,一定會大受歡迎。盧仝極具創新意識,處處標新立異,卓然自成一家。選擇這款粉色,創作才華不同流俗的盧仝一定會頷首微笑吧。
在石板巖鎮高家臺村,山西大同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正在寫生。張永強以青山為屏,石桌為臺,做了蓋碗茶藝的表演,請大家品飲。王靜老師說第一次了解盧仝煎茶,稱贊了同學們感悟紅旗渠精神,凝聚奮進力量進行茶文化傳播的實踐。
豬叫石山頂觀景臺的農家樂老板本來以為同學們來寫生,原來是一邊游覽,一邊宣講盧仝煎茶技藝,勁頭十足在做非遺傳承。老板熱情款待,鼓勵同學們好好干,歡迎暑假到景區展演。
兩位結伴同游的河北阿姨是茶愛好者,主動上前和同學們合照。好奇地詢問工作牌,同學們再次講解了盧仝煎茶,我們的工作牌是王延東教授以明代仇英盧仝烹茶圖為背景設計的。
一路征程一路歌,同學們見到河水騰波鼓浪,立刻聯想起煎茶的沫、餑、花,趕快拍照留念,以便下次練習煎茶時比對。
出租車阿姨免費載同學們到車站,還送了山里新摘的杏子。
同學們在紅旗渠聽到很多艱苦奮斗的故事,每一處斷壁,每一個隧洞,都有一段讓人肅然起敬的往昔。民工們用家里的鐵镢、鐵鍬、小推車這些原始的勞動工具,修建了紅旗渠這樣的大工程。
問渠那得清如許,幸福全靠奮斗來。紅旗渠精神震撼人心,茶小仙們要像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新時代新使命,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奮發有為,推動盧仝煎茶技藝的傳承和發展,讓盧仝茶文化成為河南走向世界的名片,為中華茶文化復興貢獻河南力量。(河南職業技術學院供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