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砥礪辦學初心 培育時代新人(深聚焦)
圖①:山東大學學生參加畢業典禮。
資料圖片
圖②:山東大學中心校區體育館。
資料圖片
“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讓全校師生倍感振奮。
“山東大學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回信重要精神,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砥礪辦學初心,增強新時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志氣,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道路的底氣,努力建設擔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學。”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說。
人文情懷
文史見長,歷久彌新
金秋時節,走進山大校園,濃厚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步入中心校區“世紀林”,老校長華崗和成仿吾的雕像含笑站立,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和學生臧克家的雕像相視而坐。不遠處,歷史系“八大教授”仿佛仍在探討學問,馮沅君、陸侃如伉儷的雕像凝視著一代代學子成長……
“我通過親身演繹老一輩山大人的事跡,不僅細致學習了山大的紅色歷史,也對山大的精神氣質有了更深刻理解。”新聞傳播學院2019級本科生劉俊媛感慨良多。前不久,她和同學們一起演繹成仿吾、聞一多、羅榮桓等前輩先賢,講述他們勇于擔當、矢志報國的感人故事,系列視頻在新媒體平臺上熱播。
120年來,一大批名師大家匯聚山大,接續傳承“學無止境,氣有浩然”的辦學之風,讓文史見長。
1951年5月,新中國成立后的首家高校文科學報——《文史哲》在山大創刊。70年來,在黨的領導下,《文史哲》幾代編輯人員守正創新、薪火相傳,在弘揚中華文明、繁榮學術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國內外贏得一定聲譽。
“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為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將再接再厲,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把刊物辦得更好。”《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說。
走進新時代,山大“為國育賢”的初心從未改變。近年來,學校接連主辦、承辦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世界儒學大會、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高規格會議,弘揚中華文明、繁榮學術研究。2020年11月,山東大學擔任全國新文科建設組長單位,舉辦全國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構建了“新理論、新專業、新模式、新課程”四位一體的新文科建設模式,開啟人文社科發展新篇章。
如今,“古文、古史、古哲、古籍”的研究優勢在山大全面確立。全球漢籍合璧工程是對中華古文獻進行調查編目、復制回歸以及整理研究的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目前,山大已完成28個境外藏館的存藏漢籍編目工作,另有26個境外藏館的編目工作基本完成,目前已復制回歸510種漢籍;歷時36年的《杜甫全集校注》集杜詩研究之大成,將我國唐詩研究向前推動了一大步;“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分別入選全國和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愛國愛民
國家有召,義不容辭
1930年,一個身材瘦小的中國人在歐洲留學時寫道:“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光!”這個人就是山東大學生物系教授童第周。
愛國主義始終是山大鮮明的底色,注入了一代又一代山大人的血脈。“兩彈一星”元勛王淦昌,許下“我愿以身許國”的鏗鏘誓言;束星北74歲高齡時仍“但愿中華民族振,敢辭羸病臥黃昏”;海外歸來的“近代病理學先驅”侯寶璋,下決心“將余生貢獻給祖國”……
新時代的山大師生,如何用實際行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
“科”之大者,為國為民。山大行星科學團隊分析了8個火星年多達6000張彩色影像,識別出4661個塵暴對象,有力保障了“天問一號”的成功著陸;山大巖土中心團隊先后為成蘭鐵路隧道、青島膠州灣海底隧道等200余條隧道建設保駕護航,攻克地下工程突水突泥災害預警與治理關鍵技術……
“國家有召必應,義不容辭!”“我的孩子大了,父母健康,沒有后顧之憂!我報名!”“我主動請戰,不計報酬,無論生死……”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山東大學附屬醫院首批援鄂醫療隊員白衣執甲,毅然逆行。
從淮水之北的河南確山,到大山深處的山西靈丘、石樓,再到天山腳下的新疆伊寧……年輕的山大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用一堂堂課、一次次家訪,書寫著“扶貧先扶智”的生動故事。“從大山到山大”,他們還為農村孩子搭建起看看外面世界的橋梁,帶領孩子們去北京天安門廣場看升旗、去海邊觸摸大自然、去科技館增長科學知識。
“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是擺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必修課。面向國家所需,山大以培養基礎科學拔尖人才為己任,建設文理醫工拔尖人才培養的搖籃,積極探索拔尖人才培養的新方案、新途徑。
如今,山大堅持融合發展戰略,扎根齊魯大地,深化科教融合、醫教融合、產教融合、校地融合、校企融合、軍民融合,凝聚山大師生系、山大校友系、齊魯醫學系、山大基教系力量,打造出一系列“山大系”服務品牌。
近年來,學校還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高等教育改革緊密結合,牽頭成立中國高校創新創業學院聯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3180項,各類國家級競賽一等獎102項,并入選國家創新創業教育示范基地。
紅色血脈
百年信仰,青年傳承
“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7月8日,郭新立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堅守“為國育賢”辦學初心、踐行“強校興國”的時代使命相結合,給全校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課。
理論宣講、黨日活動、藝術展演……今年以來,山東大學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探索形成了“一位班子成員領學,認領一個問題,聚焦一個專題,制定一個方案,破解一個難題”的學習模式,切實將悟思想與堅守初心使命、履行核心職責、加強政治引領貫通融合,不斷汲取奮進新時代的強大力量。
如何營造師生共創、人人參與的黨史學習教育大課堂?山大創新學習方法,將學習貫徹落實回信精神和黨史學習教育結合起來,針對機關黨員干部、青年學生和教職醫務員工的不同特點,分類制定學習方案,師生們同研同講同行,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日常。
“百年信仰,青年傳承”紅色家書接力誦讀活動中,一封封共產黨人的家書穿越歲月,讓誦者感動、令聽者動容;“山東大學老一輩革命家”“山大紅色印記”專欄里,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讓前輩先賢的感人事跡發揮典型示范作用;“百天百隊百場”黨史宣講、黨史講壇“輔導員講黨史優秀短視頻”征集等活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教室、進班級、進社團、進社會,進一步激發廣大師生使命擔當。
帶領學生瞻仰濟南五三慘案紀念碑,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緬懷先烈,參觀紀念濟南戰役勝利的解放閣,尋訪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把黨的百年征程生動呈現在學生面前,可以切實增進學生對黨史的理解,激發學生的使命擔當。”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張路園說。引人注目的是,山大充分發揮“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作用,將“四史”教育列為必修課程,在全國首設“黨的建設”二級學科,健全馬克思主義一流學科體系,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
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山大堅持把黨史學習教育的陣地延伸到產教融合第一線,引導師生將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學術成果運用到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為我們青年學子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從黨史學習中激發信仰、獲得啟發、汲取力量,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讓青春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為人類的不懈奮斗中綻放絢麗之花。”經過黨史學習教育,外國語學院學生馬文嘯感觸很深。
“山東大學不斷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學校改革發展的實際舉措和具體行動,在人才培養、科研創新、隊伍建設、服務山東、一體發展、文化引領等方面突破了思維范式、破解了關鍵瓶頸、取得了重要突破,全校上下煥發出矢志一流、干事創業的生動氣象。”山東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樊麗明說。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1年10月17日 05 版)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