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 “美好教育” 詩意前行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4-13  閱讀:次   |
42.9K

  萬物向陽而立,教育向美而生。近年來,坐落于深圳與惠州交界地帶的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惠州大亞灣小學(以下簡稱“華中師大亞灣附小”),矢志不渝踐行“用美好的教育創造教育的美好”的辦學理念,從文化育人、課程育人、協同育人等維度持續發力,培養健康、自信、好學、友善的“美好少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成功實現了附近適齡學生從“有學上”向“上好學”的轉變,成為群眾家門口的優質學校。

  凝聚共識·培育“美好文化”

  學校文化建設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根與魂。辦人民滿意的教育,首先需要大力推進學校文化體系建設。華中師大亞灣附小領導班子根據校情積極探索路徑,經過一輪輪“頭腦風暴”,提煉出四個字——“美好教育”。

  華中師大亞灣附小的“美好教育”理念是對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直接回應,是對惠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城市精神及華中師范大學“忠誠博雅、樸實堅毅”育人精神的進一步凝練和傳承,是對素質教育理念與時俱進的延伸和拓展,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文化支撐和鮮明的時代特征,切實為學校高質量發展定下了基調。

  具體而言,學校的“美好教育”堅持以人為本,致力于促進師生主動、全面、個性發展;注重優質均衡,致力于讓每一名學生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強調多元主體,致力于家校社協同共育;積極面向未來,致力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全校師生。如何讓學校文化融入師生血脈,化為師生發展的“精神之鈣”?

  建構宣傳是基礎。首先,確定圍繞“美好教育”辦學理念建立以“一訓三風”為主要內容的校園文化體系;其次,組織教職工學習討論,寫入學校發展規劃,達成廣泛共識;再其次,通過在教室和走廊懸掛相關辦學理念條幅、開展相關主題班會、拍攝反映“美好教育”理念的育人短視頻、發布微信公眾號推文等方式,讓“美好教育”理念具體生動地走進師生的心田。

  活動內化是重點。在教師層面,通過宣讀“誓言”、舉辦“做‘美好教育’代言人”等活動,強化教師對“美好教育”的認識。在學生層面,廣泛開展“童心向黨”歌曲比賽、“學先鋒做先鋒”志愿服務、“一起向未來”開學典禮、體藝節、科技節、勞動節、讀書節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加強對“美好教育”的體驗。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推動“美好教育”理念與校園活動的深度融合,學校還推出了獨具特色的“美麗心靈春夏行”主題活動,主要包括“美麗心靈陽光行”“保護地球接龍行”“讀書滋養心靈行”,分別從自我、自然與社會三個維度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引領其享受教育的美好。

  評價引導是關鍵。“美好教育”理念要想深入人心,離不開評價的激勵和牽引。學校在教師工作評價中,不僅關注教學能力、師德師風等硬性指標,還注重師生關系、教學理念、責任擔當等軟性指標,激勵教師為學生成人成才而教、為豐盈個體生命而教。在學生評價中,不僅有常規的期末學業等級評價,還有過程分項評價,如各項競賽表彰和“六美少年”(美心、美智、美體、美趣、美行、美言)評比,更有“文明小學生”“美德少年”等綜合性評價。通過多元評價,勵其所行、長其所能,讓每一名學生都出彩。

  守正創新·培養“美好教師”

  近年來,學校秉持“美好教育”的價值追求,主動作為、銳意改革,多維度發力,建強教師隊伍,以“美好教師”成就“美好教育”。

  搭好齊心班子。因合作辦學的現實需要,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分設。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全面工作的作用,保證正確的辦學方向,引導干部教師奮進,保障各項工作落實。校長堅持黨的組織領導,堅持組織原則,重大事項與黨支部書記先溝通再決策落實。黨政志同道合,形成了齊心協力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校級干部帶領中層干部堅持“五項修煉”:常懷忠誠之心,把忠誠于黨深植于教育;常懷仁者之心,把服務師生踐行于始終;常懷公正之心,把公平正義落實于工作;常懷銳氣之意,把作為擔當貫徹到實際;常懷求真之意,把實事求是貫穿于創新實踐,實施人性化管理,讓師生倍感幸福美好。

  做好示范引領。學校領導班子堅持用“分項競優”引導教師創造美好教育生活;用“每月反饋”引導教師做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用“育人故事”帶領教師積極正向關注和思考;用“同伴經驗交流”啟迪教師尋找“例外”解決問題;用發展性分項評價激勵教師通過“小改變”帶動“滾雪球”效應;用微信公眾號平臺展示教師持續進步的風采。

  厚植高尚師德。以“信守誓言陽光向美”系列師德教育為引領,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建設“德藝雙馨、求精求美”的師風。組織開展“博學雅行大道至美”讀書分享、“教師素養”分組賽、“美好教育”案例征集、講紅色經典故事等一系列活動,鑄“愛生”師魂,立“敬業”師德,提“博雅”師能。

  堅持培訓賦能。學校實施素養提升工程,帶領教師通過摩課、模課、磨課、悟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為了強化培訓實效,學校還為不同水平、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教師“量身定制”了專屬培訓計劃,大力推行“青藍工程”,助推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建立名師工作室,引領骨干教師走向卓越。此外,學校還堅持落實“人人周周研討”教研制度,用“上、評、研”提升落實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的水平。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大力推行“三級集智”備課制,每周做到時間、地點、人員、內容、流程、任務“六落實”,切實凝聚集體智慧,打造高質量課堂。

  推進課題研究。學校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勤思考,根據發現的疑難問題,持續開展“用得上”的課題研究,以研促教、以研促學,助推教師專業成長。例如,在“雙減”背景下,作業的設計尤為重要,學校發起教師作業設計比賽,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切實增強了教師作業設計的科學性、生活性、差異性、多元性、創新性。

  做好精細服務。學校相信只有美好的教師才能教出美好的學生。要讓教師深切感受教育的美好,學校首先不僅要幫助其在專業成長上下功夫,還要在生活中積極為其排憂解難,使其能安心、靜心、舒心從教。例如,通過各種渠道幫助新教師解決住宿問題,盡量減少教師多余、過重、過多、過剩的非教育教學活動,定期組織開展各類教師團建活動,讓教師充分感受教育生活的美好。

  “五育融合”·構建“美好課程”

  課程是落實育人目標的主要載體,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教育。為此,學校的整個課程體系,都緊緊圍繞學生這一主體而設計,致力于構建“美好課程”體系,助力“美好教育”落實落細。

  課程體系美好。學校在按照國家課程方案開齊開足國家課程、開好地方課程的同時,還把體現地域特點、發展學生優勢的校本課程納入日常課表,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多元成長需要。此外,學校還基于“五育融合”理念,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進行整體設計、有機融合,建立了獨特的“四維”“美好課程”體系,具體包括以“身心健康”為核心的美體課程、以“完善人格”為核心的美德課程、以“寬基賦能”為核心的美智課程、以“創新實踐”為核心的美雅課程,充分發揮了課程的系統育人功能。

  課程內容美好。目前,學校已經開發了心理團輔、體育、音樂、美術、文學、書法、編程等32門校本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興趣自主報名選修。其中,沙畫是最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目前,已有50多名學生的沙畫作品在省級以上競賽中獲獎,其中14幅沙畫作品被廣東省許欽松藝術基金會永久收藏,指導教師王丹萍榮獲廣東省首屆“許欽松鄉村美術教育獎”。為了進一步優化沙畫課程,王丹萍去年申報課題“小學沙畫藝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成功立項惠州市“十四五”教育規劃課題。

  課程實施美好。學校認為美好的課堂應該呈現出多樣性、自主性、靈活性等特征,大力推動課程實施變革,讓課程實施變得趣味盎然。如,在“我們的節日”序列課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優秀傳統習俗,交流感受;在“暑假寒假生活指引”課程中,讓學生按主題自主規劃安排寒假生活,在自主探索中發展核心素養;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融入專項團輔、研學拓展、情景劇創編等,真正讓學生感受教育的美好。

  協同共育·打造“美好生態”

  學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陣地,家庭是品德教育的主戰場,社會是實踐教育的大舞臺。要想打造美好育人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家庭、社會缺一不可。近幾年,華中師大亞灣附小從體制機制入手,整體構建家校社一體化工作體系,形成了“以學校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教育為依托”的“美好教育”生態。

  組建“三個機構”。組建由書記、校長、中層干部、年級組長組成的“協同育人”領導小組,家校社協調員是秘書長;組建由學校、家長、社區代表組成的“教育聯盟”,協調員是聯盟主要負責人,代表學校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組建由各班家長代表組成的家委會,協助家長學校管理,組織家校共育各項活動,參與學校民主管理,進行家校工作溝通。

  建設“三支隊伍”。建設家校社共建學校管理隊伍,確保各項工作與學校工作保持一致;建設三級(校級、年級、班級)家委會隊伍,確保協同共育工作落實;建設家庭教育指導團隊(專家、骨干教師),確保隊伍素養不斷提升。“三支隊伍”密切協作,一起做學校品牌的宣傳者、改革的參與者、資源的開拓者、教育問題的應對者。

  舉辦“三級培訓”。給干部增慧,鼓勵干部學習政策、理論,掌握工作策略,更好地服務與督導;給教師賦能,讓教師明確自己在家校共育中的職責任務與途徑方法;給家委會導航,指導家委會正確、有效地開展工作。通過“三級培訓”,讓“三支隊伍”在教育理念層面達成一致,為形成育人合力奠定思想基礎。

  優化“三項制度”。學校依據《家委會工作章程》,先后健全了家委會(家校社聯盟)工作制度、家長學校管理制度、家校社溝通工作制度,有效明確了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責任邊界,順利推進學校、家庭和社會一體化育人,切實保障家校社工作常態化運行。

  建好“三種基地”。建好學校的家委會工作室,密切家校溝通;建好社區的“家長學校”,定期上好家長課程,引導家長配合學校科學育兒;與社會組織共建社會活動基地,為學生開展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此外,學校還注重利用“惠家教”APP、微信公眾號、班級群等網絡工具開展線上家校課程、宣傳學校育人理念、為家長答疑解惑、發起在線共讀活動……線上線下密切聯動,實現家校社同頻共振,讓教育真正發生。

  數字賦能·奔赴美好未來

  “美好教育”是面向未來、對學生一生負責的教育。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推進教育數字化”寫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學校積極擁抱變化,大力推動教育數字化。

  助力教師發展。辦學之初,學校就實現了信息技術“班班通”。教師充分利用實施省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契機,向數字資源要課堂效率,成效顯著。教師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利用豐富的在線資源庫提升備課水平,利用數據反饋不斷優化教學,利用音頻、視頻營造課堂情境,利用闖關游戲激活課堂活力……讓教學變得更加精準高效。此外,教育數字化還能有效消弭教育鴻溝,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動。華中師大亞灣附小長期借助網絡和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共享集體備課和教研,有效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保障了教學質量。

  賦能學生成長。首先,讓學生管理更高效。“親愛的同學們,上午放學時間到了。請關燈關電關窗門,排隊下樓靠右行……”“校門周邊不逗留,攤販零食不聞問,防范溺水牢記心,河塘岸邊切靠近。”這是校園內每天都會自動響起的廣播提示語,安全、衛生、文明、禮儀等教育引領依托教育數字化融入學生日常。教師還能借助相關軟件,遠程關注教室學生活動,防患于未然。其次,讓課堂教學更多彩。比如在沙畫課程教學中,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將形、聲、光、色融為一體,讓學生在多感官的綜合體驗中充分感受沙畫之美;在語文課上,教師利用技術手段創造生動的情境,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在數學課上,教師利用技術手段直觀化、形象化地呈現抽象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最后,讓校園活動更智慧。如去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學校舉辦第八屆“美好童年記憶”之藝術節“喜迎二十大,唱支歌兒給黨聽”班歌比賽,通過視頻號直播,讓師生、家長能夠便利地在線欣賞。

  “‘美好教育’,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未來,華中師大亞灣附小教育人將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新需求、新期待,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美好教育’中遇見美好未來。”校長羅曉說。

  (何冰森 黃國成 吳劍鋒)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