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十四五”中外合作辦學布局新思路
加快和擴大教育對外開放,優化全球布局,加強國際人才培養和科研國際合作,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是教育國際化戰略的重要部署。中外合作辦學作為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教育對外開放中承擔了越來越重要的任務和使命。自1995年《中外合作辦學暫行規定》發布以來,中外合作辦學取得了長足進步,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外合作辦學作為融合創新的辦學形態,覆蓋了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合作對象涉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所外方高校,包含理學、工學、經濟學、管理學、農學、醫學、法學、教育學等11個學科門類200多個專業。
中外合作辦學的地域分布
中外合作辦學分布廣泛,中國內地除青海、西藏、寧夏以外,都設立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但中外合作辦學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發展并不均衡。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都位于廣東省和長三角地區。廣東省多達4所,包括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長三角地區有5所,其中浙江省2所,包括寧波諾丁漢大學和溫州肯恩大學;江蘇省2所,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學和昆山杜克大學;上海紐約大學設立于上海。
數目眾多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華東和華南地區。河南、山東、北京、河北和天津組成了第一集群,機構和項目多達近400個。其次是長三角地區,位于江蘇、浙江、上海、安徽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超過300個。東北三省一直堅持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數也有近200個。中西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在近年來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機構和項目總體數量仍然較少。
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專業設置
學科建設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關鍵。高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引入和吸收外方合作院校的優質教育資源,提升對學校學科建設的貢獻度,這也是中外合作辦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中外合作辦學的專業設置能體現出高校的學科建設思路。
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辦學體量較大,專業設置更廣泛。結合高校學科和專業建設規劃,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匹配性,強化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建設,是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特點。對于幾所中外合作大學來說,學科布局比較集中在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教育學等領域,專業設置最多的為數學與應用數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等。2010年之后成立的中外合作大學,在科學研究方面,注重結合所在地區的資源、工業特點以及優勢學科等,形成比較集中的學科方向。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對接珠三角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結合國際學科發展趨勢,強調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重點發展的研究領域包括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數據科學、新能源與能效管理、現代生物信息工程、經濟金融與物流、新型材料科學等,提升對深圳市及廣東省重點行業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與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不同,非獨立法人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特別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因其涉及的專業少、學生數量較少,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形勢與需求反應迅速,在學科和專業設置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更加體現出社會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根據現有數據分析,學科分布隨著培養層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本科層次,開設最多的前5個學科分別是工學、經濟學、文學、管理學、理學;在碩士及以上培養層次,開設最多的前5個學科則是管理學、文學、工學、經濟學、理學。在“雙一流”建設高校中,中外合作辦學位居前三位的專業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金融學、土木工程。近年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也有所增加。
目前來看,中外合作辦學在學科專業設置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對高校學科建設的貢獻度有待提高。“雙一流”建設高校的中外合作辦學比較注重強強聯合和對一流學科建設的貢獻度。調研發現,學科匹配度在各類高校比例不等,均有較大提升空間。有些縱然學科匹配度合適,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設置也體現出一定的“復制”特點,利用中外學科差異性特點推進學科優化創新的作用需要進一步發揮,交叉學科的合理布局有待加強。
其次,學科建設需要進一步縱深發展。本科及以上層次的非獨立法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本科層次占比超過80%。同時,約70%的學生畢業后出國留學。
最后,區域發展不平衡。從中外合作辦學的區域分布可以看出,中外合作辦學的資源配置與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特征高度一致,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如果不注重中外合作辦學在中西部地區的布局規劃,會進一步加劇區域教育發展的不均衡。
“十四五”期間中外合作辦學發展建議
“一帶一路”倡議不斷推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聯動發展,為中外合作辦學帶來良好機遇。從學科角度,“十四五”期間,中外合作辦學應圍繞一流學科建設,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建設原則,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為我國學科建設的交叉融合及優化布局提供新思維和新路徑。中外合作辦學的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可在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強強聯合型合作。學科布局應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構筑“一流學科群”生態。強強聯合型中外合作辦學,要結合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充分調研合作學科在本校、外方合作院校的優勢以及該學科的國際發展趨勢,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搭建平臺,把國際先進學科建設經驗與成果,通過教學、人才培養和合作科研等方式引進來。同時,注重學科建設的差異性分析和多學科融合論證,創新思維,布局交叉學科和交叉專業,提升對合作學科建設的貢獻度。如果學科布局論證不充分,專業設置不科學,合作辦學就很容易成為現有合作學科的“復制”,對合作學科發展幫助不大,也不利于中外合作辦學可持續發展。
其次,補短板型合作。學科布局要注重行業需求,注重協同創新和本土化創新,快速填補行業短缺或空白,完善創新產業鏈。目前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有不少屬于補短板型,多數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高校的吸引力,促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但往往止步于人才培養的層面。對于必須攻克的“短板”,需要從中國高校現有學科特點、行業需求以及協同創新需求出發,通過廣泛的國際調研,主動出擊,尋找合作對象,立足于一流國際化人才合作培養、科研國際協同創新,來完成學科布局和專業設置。
最后,區域布局型合作。學科布局要注重外方合作院校的優勢與區域特點的匹配度,形成特色的學科建設優勢。西部大開發,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部署。而教育的均衡發展,能夠有效帶動其他產業的均衡發展。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快速引進、吸收國外高校優質資源,從而推動中西部地區教育快速發展。根據區域發展規劃以及區域的優勢和特點,充分論證外方合作院校的資源優勢、學科優勢以及與區域發展的互補性、匹配度,形成雙贏合作模式,有利于促進中西部地區教育長足發展。
(作者章麗輝系上海交通大學巴黎卓越工程師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