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理工大學 著力打造質量文化 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近年來,成都理工大學圍繞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緊緊抓住教學質量這條生命線,不斷強化“登攀不止、追求卓越”的質量價值觀,著力打造自覺、自省、自律、自查、自糾的質量文化,并使之內化于心、固化于制、顯化于物、外化于行,構建形成一流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內化于心:明確價值取向,凝練精神文化
一是凝練形成質量價值觀。學校充分挖掘“3·15質量日”建校的校史和“窮究于理,成就于工”的校訓等質量元素,牢固樹立“質量是發展的生命線”理念;秉承“不甘人后,敢為人先”的成理進取精神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地學登攀精神,融合“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逐步凝練形成“登攀不止、追求卓越”的質量價值觀。
二是多措并舉,內化于心。學校章程明確規定“人才培養堅持質量為先,建立健全自我監控評估和校外監控評估相結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校領導高度重視教學質量,每年召開全校教育工作大會,實施本科教學質量提升“1310”行動方案;充分發揮評價“指揮棒”作用,系統推進教師、學生和院系評價改革,以評提質;每年開展“優秀教育工作者”“十佳大學生”等評選,選樹典型并大力宣傳。通過系列舉措,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學校上下共同的價值追求,形成人人關心質量、時時重視質量、處處體現質量的文化氛圍。
固化于制:規范質量管理,形成制度文化
一是完善質量保障協同機制。學校設立教育評價與督導處,建立教育評督融合機制,實現“管辦評”分離;全面實施質量保障“三十條”,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組織與指揮系統、教學質量目標與標準系統、教學質量評估與監控系統、教學信息反饋與改進系統、教學條件支持與保障系統“五位一體”的本科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明確各質量主體責任,構建全方位的質量保障協同機制。
二是健全系列質量管理制度。學校以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為指導,結合學校實際與特點,出臺系列質量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規范化、科學化的質量管理制度,包括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教學行為規范、質量評價標準、質量改進辦法等共計43項制度,形成《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各質量主體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用制度規范自我、約束自我、修正自我、改造自我,促進學校質量目標的實現。
顯化于物:系統規劃校園,打造物質文化
一是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學校以公園式開放型校園建設為契機,系統規劃校園人文景觀和文化功能區,組織師生參與校園樓宇、道路、景觀和公共區域的規劃、命名和管理,注重體現質量文化氣息。新建綜合實驗大樓、成都自然博物館、師生事務中心,充分發揮校園基礎設施在質量保障中的關鍵性和支撐性作用;建設校訓校標、地學先驅李四光、“攀枝花之父”常隆慶及《攀登者》原型鄔宗岳雕像和“三省園”“承三亭”“嶺南亭”等文化景觀,布置“永攀珠峰,爭創一流”標語道旗,深度挖掘這些典型校園標識的質量文化內涵,建立具有成理特色的質量認同。
二是傳承登攀文化,打造成理文創產品。為宣傳成理質量文化,講好登攀故事,傳承進取精神,學校自主開發了300余種校園紀念品,創辦1956硯湖文創空間;與成都自然博物館攜手進行文創產品開發,打造“成理·有禮”特色文創展示區;組織創作了《鄔宗岳》《攀登者》《地質百年》等弘揚登攀精神的大型文藝作品6部,廣泛喚起師生與社會的成理文化認同。
外化于行:自律自查自糾,促進行為文化
一是實施“登攀行動”,追求卓越。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以“登攀行動”為統攬,實施“九大行動計劃”,縱深推進質量興校;將登攀精神融入入學教育、課堂教學、黨團活動等教育教學一線,融入資源勘查、搶險救災、脫貧攻堅等社會實踐活動;啟動“珠峰科學研究計劃”,樹立科研“高峰”,推動學校“雙一流”建設;實施“珠峰攀登計劃”,改革人才引培機制,激勵教師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開展“登攀主題人物訪談”“登攀主題征文”“登攀主題團日”等系列學生活動。
二是自律自查自糾,形成質量改進閉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師生自覺遵守制度規范,教學各環節有序進行;教學管理和后勤服務人員自覺做好管理服務工作,保障教學活動順利開展;質量管理人員積極開展教學常態監測、教學督導、評教評學、專業評估、質量信息分析與反饋、整改督查等工作,嚴格落實專業認證、審核評估等外部評估問題整改,形成質量持續改進校內校外“雙循環”,教師積極提升教學水平,學生樂學好學,管理者主動服務,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何計蓉)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