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歷史傳承 活動豐富多彩 培養未來教師 俄羅斯將營地教育打造為國家“名片”
11月16日,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召開。其間,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馬箭飛與俄羅斯“小鷹”全俄兒童中心主任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杰烏斯共同簽署了合作創建首家“中俄青少年語言文化交流中心”的協議。協議的簽署一方面將促進中俄兩國語言教學合作交流,為青少年以語言為橋梁擴大朋友圈、增進友誼提供全方位支持;另一方面也為中俄結合青少年需求和特點,以青少年營地教育為抓手,繼續擴大兩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合作交流創造了新的機遇和條件。
俄羅斯擁有營地教育傳統和資源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教育發端于蘇聯少先隊夏令營,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史。少先隊夏令營是當時少先隊組織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在培養青少年的集體主義精神、積極的生活態度、社會責任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也成為深受蘇聯青少年歡迎的度假方式。在開展夏令營活動過程中,蘇聯教育學界進行了長期的理論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營地活動的主要方向和形式,形成了基于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興趣愛好,結合各種比賽、體育活動、文藝活動和游戲等的創造性組織模式,成為蘇聯“假期教育學”“閑暇教育學”的核心內容。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缺少資金和輔導員,大量少先隊營地被廢棄,營地教育也進入低谷時期。近年來,俄羅斯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學齡兒童的急性病發病率顯著增加,有40%學齡兒童患有各種慢性病,30%青少年患有限制職業選擇的疾病,這一問題引起各方關注。重建青少年營地,恢復營地活動傳統,讓青少年到大自然中去強健體魄被視為應對方式之一。與此同時,營地教育在青少年社會化和品格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也重新受到重視。2014年12月,俄羅斯聯邦政府批準《2016—2020年聯邦教育發展目標計劃》,將組織兒童休閑活動列為重點關注事項。2016年12月,俄羅斯聯邦政府頒布修改和完善國家兒童休閑和保健管理方面的聯邦法律,為促進青少年營地教育規范化發展提供了法律依據。2021年,俄羅斯頒布政府法令,提供營地代金券,向購買青少年營地入營券的家庭返還50%但不高于2萬盧布的費用,條件是需要在2021年9月5日前完成營地活動,以此鼓勵家庭送孩子到營地度假。就在不久前,俄羅斯教育部建議制定青少年營地建設標準,以保證營地安全、衛生運營。政策的支持以及青少年營地生活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使越來越多的家長傾向于讓孩子在假期短時間離開家庭,到大自然中去,與來自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的同齡人一起,體驗與在校上學全然不同的集體生活,青少年營地教育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俄羅斯教育部提供的數據顯示,2019年,可以正常運營的青少年營地為5400處。受疫情影響,在嚴格限制營地接待容量的條件下,2021年,有460多萬名兒童在營地休息,其中包括150萬名生活困難兒童。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是學生的樂園
蘇聯最早的少先隊營地建立于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各個城市的郊外分布著多達4萬處少先隊營地,這些營地或依山傍水,或藏于森林之中,每年接待大約1000萬名兒童在營地度過假期。蘇聯幾乎每個學齡兒童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在少先隊夏令營度假的經歷。如今,對俄羅斯40歲以上中年人而言,夏令營生活經歷都是一段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夏令營活動也成為蘇聯文學的素材,多次被搬上銀幕。
現在的青少年營地活動內容和形式與當年的少先隊夏令營明顯不同,最顯著的區別是種類更多,包括各類主題夏令營,如勞動、體育、科技、歷史、民族志、考古、地方志、環保夏令營,等等。盡管活動內容和形式更加多樣,但是營地生活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優秀傳統均得到保留,如堅持讓孩子與大自然深度接觸;營地設有運動場、足球場、室外或室內游泳池、電影院、俱樂部,讓孩子充分享受休閑時光;營地活動計劃均經過精心準備,注重培養紀律性、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孩子們在輔導員的指導下按照統一日程活動,包括參加公益性勞動、進行自我管理和自助服務;組織體育運動,包括游泳、徒步旅行等;開展文化和娛樂活動,保證孩子們有足夠的時間談心交流、做游戲,甚至搞點兒小小的惡作劇。主題和組織形式多樣的營地活動不僅保證青少年愉悅地度過假期時光,也讓他們在體驗活動中認識新事物、掌握新技能,實現和諧全面發展。俄羅斯所有營地都保持著以篝火晚會結束夏令營的傳統,營員們在輔導員的陪伴下唱歌、跳舞、做游戲,戀戀不舍地相互告別。
青少年營地是教師成長的實踐場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的一大特點是由大學生擔任輔導員,他們年齡略長于前來度假的中小學生,有共同語言,容易溝通交流。2018年2月,俄羅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的《參與組織兒童集體活動的專業人員(輔導員)專業標準》規定,輔導員的職責是陪伴由青少年營員臨時組成的集體,并在教師和高級輔導員的指導下組織開展娛樂、休閑和體育等活動,規劃并落實既定活動安排。由此可見,輔導員與營員直接接觸機會最多、時間最長,在保證營地生活質量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俄羅斯共有63.8萬名員工參與了青少年營地工作,其中有7萬名輔導員。
在青少年夏令營中與來自不同地區的兒童共同生活、做游戲,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對于有意從事教師職業的大學生而言,是全方位體驗教育實踐的難得機遇,是對大學學術訓練的有益補充,為他們在職業生涯尚未起步階段就獲得與青少年溝通交流的能力和組織管理兒童集體的經驗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蘇聯教師成長的諸多案例說明,夏令營輔導員的實踐對以后的教師生涯具有積極的影響。同時,鑒于夏令營與學校教育的本質不同,需要對輔導員進行專業化培訓。2018年,俄羅斯依托莫斯科國立師范大學建立了“俄羅斯聯邦輔導員培訓和支持協調中心”,同時,通過與地方合作院校共建的形式在俄羅斯全部8個聯邦區建立了地區培訓和支持中心,協調開展輔導員培養和支持活動。同年,輔導員培養作為教學模塊被納入教育與教育學專業國家教育標準,并要求在理論學習基礎上,組織學生在夏令營開展實踐。統計顯示,2018年共有145所設有教育與教育學專業的大學開展了輔導員培養,其中107所學校將輔導員培養納入基本教育計劃,參加培養的學生達到36487人。俄羅斯聯邦教育部計劃從2022年9月1日開始,在俄羅斯教育部下屬的33所師范大學組織開展輔導員培訓。
打造國際教育合作交流重要平臺
世界營地教育發展的歷史和經驗表明,青少年營地已經成為雙邊和多邊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俄羅斯青少年營地從建立之初就承擔著開展國際交流的使命,如創建最早、最負盛名的“阿爾捷克”少先隊夏令營(現在的“阿爾捷克”國際兒童中心)于1925年開營,營地坐落于風景秀美的克里米亞南部海岸古爾祖夫小鎮,開營后陸續接待了來自德國、西班牙的兒童。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后半期,“阿爾捷克”在國際教育交流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影響遠遠超越了教育領域,可以說發揮了重要的外交作用。與“阿爾捷克”國際兒童中心一樣,俄羅斯其他青少年營地,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國際教育合作交流中亮眼的名片。
俄羅斯青少年營地在中俄人文交流領域也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記。2008年,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邀請汶川災區的學生赴“小鷹”“海洋”等6所俄羅斯青少年營地療養。來自中國汶川的學生與俄羅斯同齡人在青少年營地內共同度過一段難忘時光,療養身心的同時,也結下了美好友誼。10年后,2018年9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同俄羅斯總統普京一起訪問“海洋”全俄兒童中心,來自中俄兩國的青少年代表和中心教職工代表共同宣讀《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誓言攜手將中俄睦鄰友好世代相傳。今天,以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與俄羅斯“小鷹”全俄兒童中心合作為新起點,中俄兩國可以圍繞營地建設、營地教育和營地輔導員培養等主題交流經驗,開展合作研究;依托青少年營地合作開展語言教學、科技教學交流,就共同感興趣的主題組織兩國青少年參加主題夏令營活動,舉辦競賽;開展教師和輔導員培訓、交流,進一步拓展兩國基礎教育領域務實合作的空間。
(作者姜曉燕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系全國教育規劃課題“中俄人文交流機制20年:新時代中俄教育合作交流提質升級路徑研究[BDZ200428]”研究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