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美術學院 以紅色主題雕塑為載體構建育人模式
九萬里風鵬正舉,千秋業華章續譜。作為新時代黨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要努力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要緊緊抓住青年學子的“拔節孕穗期”,賡續紅色血脈、凝聚青春力量,積極創新實踐育人的教育模式,優化實踐育人的頂層設計、機制安排和實現路徑。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魯藝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斗轉星移,薪火相傳。魯迅美術學院的創建,可追溯到1938年由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發起創建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開啟了中國革命文藝教育的新紀元,譜寫了紅色主題文藝作品創作的新篇章。一代代前輩在黨的領導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延安精神,肩負歷史使命,以精湛的技藝、真摯的情感,創作出一批批具有民族氣派的紅色主題雕塑作品。如: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農展館組雕《人民公社萬歲》、20世紀70年代的沈陽中山廣場組雕《勝利萬歲》、中央黨校《旗幟》廣場組雕、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紅色組雕《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組雕《追夢》等,這些紅色主題雕塑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奮勇向前。
紅色主題雕塑是以特定歷史事件或英雄人物事跡為背景,進行提煉和再創造,用以謳歌英雄人物,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藝術作品。學院以紅色主題雕塑為載體構建實踐育人新模式,全面激發青年學子的愛國熱情,引導青年學子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這樣的實踐育人新模式,對進一步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有重要意義,對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參與率有實效性。
增強文化自信,創新教育模式,堅持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相融合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偉大的藝術作品一定是對個體、民族、國家命運的深刻把握。魯迅美術學院是振奮民族精神、創作紅色經典藝術作品的象牙塔,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育人實踐過程中充分結合專業學科特點,以專業人才培養和立德樹人為育人目標,不斷挖掘紅色主題雕塑中的育人內涵,并將其融入到課程思政體系中,固本培元,以美育人。
學院創新教育模式,拓展工作載體,深化課程建設,在課程設計、教學形式中融入紅色主題雕塑元素。例如:泥塑課程教學中,設置百年歷史英雄人物胸像泥塑單元創作,學生用雕塑刀為革命歷史創作、為新時代謳歌;在基礎素描課程教學中,設置“青春逢盛世、奮進新征程”紅色主題素描單元創作,學生用手中的畫筆反映領袖風采、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跡;在理論課程教學中,設置大型紅色主題雕塑理論研究課程,解析組雕體量材質、表現形式、空間結構之間的關系。這種育人模式將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的精神內涵。能進一步牢記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雕塑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
把握時代脈搏,凝聚青春力量,堅持以學科專業優勢服務社會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學子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是人”的時代使命。青年學子要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于黨和國家事業之中,在藝術實踐創作中,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學院積極組織學生依托專業優勢開展助力社區建設、傳播宣講紅色文化、文化展館策劃等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錘煉本領,錘煉意志品質,做到學以致用,服務社會。
魯迅美術學院立足自身特色,強化使命擔當,充分發揮高校教育資源優勢。學院組建志愿服務團隊助力社區文化建設,創作設計社區廣場雕塑,為美化社區環境、構建文明城市貢獻了力量。學院以常態化社會實踐與寒暑假“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貫穿全年,號召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革命歷史博物館、英雄人物紀念館等紅色場館,擔任志愿服務講解員,通過對紅色主題雕塑的宣傳和講解,加深學生對其精神內涵的理解。學院打造“紅色文化展館策劃與設計人才培養”項目,引導學生以自身的美術專業特長參與到紅色文化展覽和策劃當中,為紅色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礎。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時代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學院結合專業特點,以紅色主題雕塑為載體構建的實踐育人模式是創新的、可操作的、富于時代氣息的育人模式。“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實踐育人要堅持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繼續探索構建寬領域、多維度、新平臺。面對藝術類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形勢和青年學生的新特點,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引導青年學子成長成才,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尹智欣 王晶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