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再次在中科院一區頂級期刊發表論文
本網訊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孫漢正博士團隊于近日在工程技術領域學術期刊《FUEL》(影響因子為7.4,中科院一區TOP期刊,JCR一區,中國科協T1)上發表了題為“Chlorella vulgaris microalgae derived blends in micro gas turbine engines: A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for highway vehicle applications”的學術論文,這是該校今年第二次以第一作者單位發表國際頂級期刊論文。
該論文基于數值分析和原位試驗,首次展示了普通小球藻微藻生物燃料混合物在交通運輸領域中的應用價值,事實證明,普通小球微藻生物燃料混合物可視為目前交通行業燃料的很好替代物,為今后綠色、環保、零排放的交通環境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緊扣“雙高”建設任務,持續加大對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工作,在中青年教師隊伍中營造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學院將持續發力,繼續吸納優勢資源,集聚創新人才,緊密圍繞河南省經濟發展特色和需求,提升服務能力,促進高質量高水平科技成果的研發與轉化,為學校提質增效和“雙高”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撐。
此外,近日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在讀博士岳鵬,聯合河南大學導師團隊在工程技術領域頂級期刊《Tribology International》(影響因子6.2,中科院一區TOP期刊)上連續發表了題為“The critical role of interfacial Coulomb force in the orientation alignment behavior of lubricant molecules”和“The key role of interfacial non-bonding interactions in regulating lubricant viscosity using nanoparticles”的2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岳鵬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該校為第二作者單位。
研究成果基于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成功預測了擁有不同極性表面的納米材料與典型潤滑油分子在微觀尺度下的界面間原子非鍵相互作用行為,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實驗驗證結果揭示了納米添加劑調節潤滑油粘度的關鍵機制。該成果從理論層面彌補了當今世界在納米材料調節潤滑油粘度研究領域的不足,對我國新型低粘度潤滑油的研發和低碳綠色經濟戰略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將納米微粒作為新型潤滑油粘度改進劑的研發應用奠定了理論基礎。
近年來,機械工程學院圍繞高職升本和“雙高計劃”建設工作,不斷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內培外引力度,營造濃厚的學術研究氛圍,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和專業建設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學院將繼續集聚創新人才,搭建科研平臺,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積極開展高水平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為學校科教融匯和“雙高計劃”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供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