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王大中:一生寄核能 一生為國情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1-05  閱讀:次   |
42.9K

  王大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

  清華大學原校長

  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

  “年輕的時候,我們曾喊出用我們的雙手來開辟祖國原子能事業的春天的誓言,我一直在踐行這樣一個誓言,努力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一句誓言,一生踐行。從60多年前踏入核能領域的那一刻起,王大中就與祖國的核能事業緊緊交織在一起。

  從矢志建堆報國的青年學子到“現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王大中堅定選擇了自主創新的先進核能技術研發之路,使中國以固有安全為主要特征的先進核能技術,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世界的轉變。

  11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核能科學家、教育家王大中站上了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領獎臺。

  科技報國,傾情一生寄核能

  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中央決定發展新中國的原子能事業。1955年,清華大學開始籌建工程物理系,并從校內抽調了一批優秀學生。正在機械系讀大二,品學兼優的王大中首選入圍。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一部介紹世界上第一座試驗核電站的教科片,原子核裂變釋放的巨大能量讓他深深震撼。于是,王大中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反應堆工程專業,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反應堆工程專業大學生。

  對于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來說,原子能研究領域還是空白,急需建立原子能研究基地。1960年,建筑工程編號為200的清華大學原子能研究基地正式動工興建,這里便是王大中核事業的起點。

  “當時的工作條件很差,吃住都在馬棚里。在基建處師傅的帶領下,學生們干勁十足,不怕嚴寒,日夜奮戰。”領導了反應堆廠址選擇和論證工作的清華工物系反應堆工程教研組原主任呂應中回憶說。

  然而,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沒能阻止創業者的腳步。1964年的秋天,王大中和同伴們迎來了豐收的季節。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核反應堆——清華大學屏蔽試驗反應堆成功啟動,順利達到臨界運行。

  作為青年學子中的佼佼者,從反應堆物理設計,到零功率反應堆物理實驗,再到反應堆熱工水力學設計與實驗;從做模型、挖地基、搬磚頭到調試運行,王大中在實戰中經受了業務能力、組織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全面鍛煉,逐漸成長為具有工程實踐經驗和戰略思維的領頭人。

  “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斗,但是科研如登山,過程往往充滿著困難、挫折和風險,我個人體會,克服這種困難需要有悟性、勇氣和韌性。”王大中說。

  遠見卓識,瞄準“固有安全”

  核能作為一種儲量巨大的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美國三哩島核電站發生堆芯熔化事故,“核安全問題”遭受嚴峻挑戰。

  核事故沒有讓王大中放棄研發先進核反應堆技術的想法,而是讓他更清晰地意識到,安全性是核能發展的生命線。

  1985年,王大中擔任核能所所長職務,開始主持低溫核供熱堆研發工作。經過科學論證,他決定選擇殼式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路線,并計劃建設一座5兆瓦低溫核供熱堆以掌握其核心技術。

  從立項報告、設計方案到建設工地,王大中全程負責,親力親為。1989年,世界上首座一體化自然循環水冷堆成功運行,這是全球首次采用新型水力驅動控制棒,具有良好的非能動安全性。

  “這不僅在世界核供熱反應堆的發展方面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同時在解決在中國以及其他很多國家存在的污染問題方面也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德國著名核能專家弗萊厄贊賞道。

  作為王大中院士的學生,在清華大學核研院現任院長張作義眼中,恩師的遠見令人欽佩:“王大中老師在關鍵時刻的觀點非常超前,并且總是敏銳而準確。”

  在高溫氣冷堆領域,改革開放之初,德、美、日的技術遠遠領先,先后建設了多個實驗反應堆,而我國基礎薄、投入少,又缺少人才和經驗。

  “要跳起來摘果子。”面對巨大的實力差距,王大中沒有絲毫退意,選擇了自主創新的先進核能技術研發之路。

  在國家“863”計劃的支持下,王大中帶領團隊開始了高溫氣冷堆技術的研發。2000年,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堆建成,標志著我國掌握了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的關鍵核心技術,形成了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設計建造技術。

  “中國毫無疑問是全球高溫氣冷堆的領跑者,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將繼續引領世界。”美國核學會前主席、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達克這樣評價道。

  王大中并沒有就此止步,他又一次站在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高度,提出要實現實驗反應堆向工業規模原型堆的跨越。

  2006年,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被列為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兩年后,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批準實施。

  今年9月,華能山東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范工程實現首次臨界,計劃年底首次并網發電,2022年投產商運。在先進核能技術開發領域解決了“卡脖子”技術問題。

  王大中的遠見卓識還體現在教育理念上。1994年,王大中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他提出“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制定“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的總體發展戰略。在充分發揮工科優勢同時,加強了理科和人文學科建設,建立并發展了生物和生命科學學科。

  2020年是他制定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三個九年,分三步走”總體發展戰略的收官之年,清華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學校總體辦學實力和國際聲譽顯著提升。

  甘為人梯,帶出能打硬仗的團隊

  現任清華大學核研院副院長的石磊仍清楚記得王大中對他的諄諄教導:“核工程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學科,學習起來不容易,是很‘苦’的,要做好思想準備,需要沉下心去,耐得住寂寞,沒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是干不成大事的。”

  核反應堆工程集核物理、力學、熱工、機械、材料、控制等多學科于一體,需要大團隊聯合攻關。

  王大中擔任所長后,堅持團隊攻關道路。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導向,組織大團隊集體作戰。他與同事們一起克服重重困難,帶出了一支在全國高校獨有、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能夠承擔從理論研究到重大工程項目、充滿活力的創新團隊。

  在教書育人和重大科技攻關中,他堅持“建堆育人”,在重大決策中發揮引領示范作用,言傳身教、悉心指導,讓張作義等核研院第三代、第四代后來者迅速成長,不斷為國家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打下最重要的基礎。

  “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覺地為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責無旁貸。科技創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愛國方式,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堅定信心勇敢向前,我們的國家就會有無限光明的未來。”王大中充滿信心地說。本報北京11月3日電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