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教授富明慧失明二十年如一日堅守教學科研一線—— 心中有燈塔 人生有希望
盲人教授富明慧失明二十年如一日堅守教學科研一線—— 心中有燈塔 人生有希望
因病失明,上課時要用磁鐵輔助定位板書……中山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盲人教授富明慧,二十年如一日堅守科研與教學一線,用知識照亮他人。
前不久,富明慧與同事胡玲玲共同完成的“拉脹材料的力學行為機理和增強機制”項目,榮獲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二等獎。為何醉心科研?富明慧的答案是他的“兩顆心”:好奇心和好勝心。
享受追尋答案的過程
拉脹材料是一種力學超材料,性能比較反常。常規材料經過拉伸會變細,但這種材料會變寬,橫向膨脹,因此它被稱為拉脹材料。8年前,胡玲玲偶然與富明慧談起拉脹材料,新奇的特性一下子就吸引了富明慧。二人一拍即合,聯合開展科研攻關。
拉脹材料的形變特點使其能夠提升防護結構的性能,在航空航天、機械工程等領域,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但另一方面,拉脹材料普遍強度低、剛度小,給實際應用帶來了困難。拉脹材料所具有的獨特性能取決于其特殊的細觀結構。胡玲玲與富明慧針對拉脹材料的細觀結構與形變機理,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軸力主導與彎曲主導組合的增強機制,有效解決了拉脹材料面臨的難題。
富明慧表示,自己因為失明,主要在基礎理論的研究建模、公式推導上發力,更多是享受追尋答案的過程。從研究拉脹材料到負熱膨脹材料等新型材料,他不斷涉足新的科研領域,“失明肯定是一個巨大障礙,但只要有興趣、有自信,盲人完全可以開展科研工作”。
不斷尋找希望
讀小學、初中時,富明慧的視力就明顯不如同齡人。檢查結果顯示,他患上“視網膜色素變性”疾病,會隨著時間流逝慢慢失去視力。等到去莫斯科讀博士時,富明慧幾近失明。
“那時壓力很大,主要是怕找不到工作。”富明慧坦言,自己擔心不被社會接納。“歐拉、龐特里亞金是我的精神支柱,他們都是盲人科學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歐拉,他也是后天失明,但成為知名數學家。”
在先哲的激勵下,富明慧在焦慮中慢慢樹立了信心,堅定了前進的步伐。常人能輕松做到的事,富明慧往往需要付出數倍努力。別人可以通過多次研讀一篇文獻來獲取知識,富明慧卻難以這樣做。“受視力的影響,我就盡可能看一遍,不斷停下回想剛才看到的內容。”“腦內建模”的本領給了富明慧繼續科研和教學的自信,他用更加開朗的心態直面挫折。
由于視力問題,富明慧主要從事偏理論研究。他常常坐在椅子上思考,腦中進行復雜運算。通過讀屏軟件等工具,他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輸出在電腦上。
“我很幸運,每次想要放棄時,總能找到希望。”1995年,富明慧在清華大學做博士后時,因為看不清,常常打錯字。沮喪之時,同事給他介紹了五筆輸入法,“我用了一周背字根,然后就可以實現盲打了。”后來讀屏軟件的出現,讓他能更方便地使用電腦,處理日常工作。
用心克服重重困難
1997年,富明慧結束了在清華大學的博士后工作,來到中山大學。那時,他的視力非常微弱,只剩小孔大小的可視范圍。這給他的教學工作帶來了重重阻礙。
“我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課本上的一兩個字,一個下午,有時連半頁紙都翻不過去。”往往一堂課的內容,他需要一兩天才能看完。
2001年,富明慧35歲,完全失去視力,卻以更大的毅力堅守在課堂。
——準備一堂課,他首先要用電腦聽、家人或者學生讀的方式,了解和熟悉講義,把授課內容熟記于心。
——有效解決了板書時可能出現的書寫串行、重疊問題,富明慧和學生們一起設計了“三把尺子”輔助書寫,后來逐漸演變為“兩塊磁鐵”教具。他只需將第一塊磁鐵放在黑板的左側,寫完一行就把磁鐵下移一行。如果中途停下來做講解,富明慧就把第二塊磁鐵放在停下的位置,講解完畢,摸到第二塊磁鐵就可以繼續板書。
——在家人和學生們的幫助下,富明慧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并將課件同步制作成“摸得見”的盲文教案。在課堂上,他根據盲文教案的提示,條理清晰地講述課件內容,讓學生們有更好的聽課體驗。
富明慧培養研究生的方式也很獨特。學生將文獻讀給他聽,同時他會將其中的關鍵點、精華解釋給學生聽,師生在互動中共同進步。
“這種互動方式很特別。富老師會把我沒留意到的細節點出來,加深了我的理解。”學生黃靖翔說,“他清楚地記得我們每名學生課題的進展,經常督促學習,并隨時解答疑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