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義診團赴內蒙古林西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時間:2023-07-27  閱讀:次   |
42.9K

  健康義診下基層 服務群眾“零距離” ——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義診團赴內蒙古林西開展暑期社會實踐

  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引領廣大醫學青年在社會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2023年暑期,首都醫科大學積極響應服務“京蒙協作”專項活動,組建“筑夢健康中國助力鄉村振興”首都醫科大學博士生義診團赴內蒙古自治區林西縣開展送醫送藥活動。

  實踐團成員包括來自首都醫科大學12家附屬醫院的20名博士研究生,涵蓋心內科、普外科、兒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耳鼻喉科等10余個科室,在林西縣醫院、林西縣中醫蒙醫醫院、統部鎮中心衛生院累計診療患者1024人次,送藥800余盒。

  聚焦民生健康,服務群眾“零距離”

  “小朋友,你是哪里不舒服?告訴哥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2022級小兒外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張志一用愛心對待每一位就診的小朋友,讓來就診的家長和孩子贊不絕口。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2022級小兒外科專業博士研究生張志一為患兒檢查

  雖然這是張志一第一次來林西,但多年前,他的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教授就曾參與援助林西縣醫院的建設。跟著老師的腳步來到林西,他想做的,就是把老師的愛心和專業繼續傳承下去。“早上還沒下車,診室外面就排上了長隊,我覺得很感動,感受到了患者的認可和信任,還有被需要的感覺,最讓我難忘的就是有個小朋友特別有禮貌,看完病之后,說謝謝叔叔,還要給我棒棒糖吃,感覺到被小可愛治愈了!”

  李大爺在看完病之后一直贊不絕口:“好,北京來的大夫真好,不僅說話語氣溫和,問問題也是有問必答,還很耐心地告訴我高血壓的注意事項,真希望以后每年都能多來幾次。”

當地患者接受實踐團志愿者采訪

  助力“三入三送”,服務“三人群”

  隨著實踐經驗的逐年積累,以村鎮、基層衛生院和小學為陣地,以醫療服務、衛生藥品發放和健康教育為核心環節,以優先服務老人、兒童和特困人群為重點的“三入、三送、三服務”模式,已成為首都醫科大學“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助力民生健康的鮮明特色。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2021級眼科學專業型博士研究生何海龍使用裂隙燈為患者診療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2021級眼科學專業型博士研究生何海龍根據自己所學,對當地老年人常見眼病的診療給出了一些建議,并在與當地青年醫務工作者的交流會上,將目前的前沿科學結合當地的診療困境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未來我也會盡自己所能為當地醫院提供相關的信息和醫療資源。”何海龍說道。

  打出長效組合拳,讓健康支持可持續。在本次暑期社會實踐團成立伊始,校團委就建立健康宣教組,精選了附屬醫院的研究生及學生骨干參與其中,針對兒科常見病、心血管多發病、急救等多個專業方向進行健康普及。活動后,實踐團將成果延續為校園常態化志愿服務,打造成為學校公益志愿品牌。

  林西縣衛健委副主任溫春來表示:“義診隊伍在診療的同時,和當地醫生深入交流,交換診療經驗,在當地建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重實踐、建新功,在“無字書”中汲取奮進力量

  此次活動,當地組織義診團成員探訪林西博物館,詳細了解了林西縣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大井古銅礦文化、遼金元時期文化、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藝術等。

  “每一段歷史,每一件文物,一個個動人心弦的故事,一張張直擊心靈的圖片,讓我深深感受到在血與火的年代,烈士們艱苦奮斗的歷程,感受到革命先輩對黨忠誠、對革命事業敢于犧牲的無私奉獻精神。”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2020級五年制眼視光醫學專業牛羽凝說道。

  實踐過程中,實踐團成員均佩戴黨員徽章和團員徽章,亮明身份,作出承諾,在實踐中淬煉思想、增強本領、團結奮斗。

  聚焦民生健康,深入推進實踐,已經成為學校暑期社會實踐隊伍組團立項的標準。

  在2023年全國大學生“三下鄉”“返家鄉”社會實踐啟動周系列活動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2021級博士研究生周宏宇作為醫療項目團隊代表真摯表達心聲,“讓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到祖國的各個角落,賦能基層醫療服務,助力鄉村振興,是所有醫學青年共同的心愿”。

  首都醫科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健表示,社會實踐對于醫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首都醫科大學將引領青年學子,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發揚“自找苦吃”精神,聚焦社會需求和百姓期待,繼續提供精準而有溫度的健康服務。(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通訊員 盧晨 劉俞祺)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