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引導高校合理擴大這些相關專業招生規模
日前,教育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514號(教育類496號)提案答復的函》。答復提到教育部將積極引導各高校合理擴大農業特別是涉及種質資源、耕地安全等相關專業招生規模。同時,教育部正在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詳情如下——
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514號(教育類496號)提案答復的函
教高提案〔2021〕89號
您提出的《關于優化高校農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提案》收悉,經商農業農村部,現答復如下: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視農業人才培養,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重要回信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指引,以新農科建設為統領,推動各地各高校持續深化農林教育改革,著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關于調整優化農學學科布局、加大農學學科支持力度的建議
教育部高度重視農業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工作,構建了較為完備的涉農學科專業體系,形成了學術型人才與專業型人才并重的涉農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格局。
(一)持續優化農學學科布局。目前,農學學科門類下有作物學、園藝學、農業資源與環境、植物保護等9個一級學科,全國有農學門類學科點335個,其中博士點209個、碩士點126個;涉農專業學位類別有農業、獸醫、林業等3個類別,共有207個相關專業學位點,其中博士專業學位點12個、碩士專業學位點195個;每年授予博士學位3100余人、授予碩士學位2.7萬余人。根據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公布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設置與管理辦法》有關規定,二級學科和按二級學科管理的交叉學科由學位授予單位自主設置。教育部支持有條件的高校根據自身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積極開展涉農相關學科自主設置工作。目前,已有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自主設置了農村發展、農產品加工裝備、大數據技術與智慧農業、農村與區域發展等127個農業相關二級學科或交叉學科點。教育部將繼續支持涉農相關學科專業建設,加大力度培養掌握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高層次專業化人才。
(二)支持涉農高校積極發展農學學科。教育部加大對農學學科的支持力度,多方面支持涉農高校發展農學學科,持續提升農學學科的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近年來,在研究生招生計劃管理工作中,對涉農高校予以積極傾斜。“十三五”期間,農業相關學科專業研究生人才培養規模穩步擴大。教育部將積極引導各主管部門和高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辦學條件,合理擴大農業特別是涉及種質資源、耕地安全等相關專業招生規模,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適應性。同時,繼續對涉農高校予以積極支持。關于您提出的“擴大推免直博升學比例”相關建議,教育部正在積極開展調研,擬進一步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
二、關于科教融合培養高水平復合型農林人才的建議
教育部會同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加快推動涉農高校深化科教融合,加強學科交叉融合,持續優化農林專業結構,強化課程內涵建設,全面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培養高水平多類型農林人才。
(一)創新農林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教育部會同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科教結合實施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教高〔2018〕5號),系統深化高等農林教育綜合改革,加快構建多層次、多類型、多樣化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指導推動涉農高校創新農林人才培養模式,加快推進拔尖創新型、復合應用型、實用技能型多類型農林人才培養。通過主動對接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要求,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加強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了一批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高素質農林人才。
(二)系統謀劃建設發展新農科。2019年9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對涉農高校辦學方向提出要求,對廣大師生予以勉勵和期望。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緊緊圍繞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主動回應新時代新使命,奏響新農科建設“三部曲”,發布《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北大倉行動——中國新農科建設行動方案》《北京指南——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指南》,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系統構建了新農科建設的“四梁八柱”。面向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實施新型人才培養行動、協同育人強化行動等“八大行動”,夯實新農科建設“基礎樁”。
(三)加快推動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2020年,教育部認定首批407個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從5個領域29個選題方向,深入探索新農科建設的新路徑新范式,推動新農科建設從“試驗田”走向“大田耕作”。實施農科教協同育人工程,支持一省一所農林高校與本省農(林)科院開展戰略合作,完善農科教協同育人機制,培養卓越農林人才。其中,立項新型農林人才培養改革實踐項目192項、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實踐項目112項,支持涉農高校開展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農林人才培養模式機制創新實踐,探索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農林人才培養新模式,支持中國科學院大學、海南大學等綜合性大學開展“院所協同科教融合建立新農科卓越人才培養新模式”等項目研究,探索新農科科教融合發展路徑。
(四)加快農林人才供給側改革。教育部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持續優化農林專業結構。調整存量,支持涉農高校應用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工程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科專業;優化增量,批準增設了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生物質科學與工程、智慧農業、食品營養與健康、應用生物科學等一批服務現代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新興涉農專業,加快培養農林緊缺人才。同時,支持農林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專業等,加快學科交叉融合,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2018年以來,先后批準10余所農林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等專業,批準或備案智慧農業專業15個、農業智能裝備工程專業6個、智慧牧業科學與工程專業2個。
(五)強化課程內涵建設。教育部積極引導高校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強化課程內涵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一是加強一流課程建設。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林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及時用農林業發展的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教學內容,大力發展與農業農村發展相關的“慕課”等優質農林課程資源,為培養鄉村振興人才提供支撐。2020年,基于農林實際問題、基于農林產業案例、基于科學技術前沿,推出了首批農林類國家一流課程282門,強化優質課程資源的示范引領。二是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支持和指導涉農高校開設學科前沿課程,強化農學與人文社科類課程融合,開設“大國三農”“耕讀中國”等選修課程和在線課程,加強農業特色通識教育課程建設。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中,立項新農科課程體系與教材建設項目8項,支持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開展“面向新農科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基于學科交叉視角的《生態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新型通識課程建設”等項目研究,整體設計、整合優化面向新農科的課程體系,完善具有農林特色的通識課程體系,注重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培養學生解決農林業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素質。
三、關于加強涉農高校科技創新研究的建議
教育部、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科學研究,充分發揮高水平涉農高校的優勢,組織多學科研究團隊,大力推進種業前沿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提供源頭支撐。
(一)加強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一是加強種業創新重點實驗室建設。教育部面向作物、畜禽、水產、農業微生物等農業種質資源,結合區域發展特色,在山東大學等一批高校布局建設了“植物細胞工程與種質創新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2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以及“玉米育種工程研究中心”“小麥育種工程研究中心”等1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指導和組織高校研究團隊開展遺傳育種和種質資源保護基礎研究。農業農村部重點圍繞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新,水稻、玉米等生物學與遺傳育種,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等種質資源創新領域,布局建設了14個綜合性重點實驗室,94個專業性(區域性)重點實驗室。二是加強國家種質資源觀測站建設。農業農村部建設了1個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數據中心、9個國家農業科學種質資源觀測實驗站,對我國種質資源的動態變化進行系統的觀察、監測和記錄,闡明其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為推動我國現代種業的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基礎支撐。
(二)支持涉農高校加強基礎條件和能力建設。教育部積極支持南京農業大學作物表型組學研究、農業微生物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建設“南京水稻種質資源”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支持一批涉農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國家大豆改良中心種質庫”等,為高校開展種質創新前沿研究提供高水平條件支撐。農業農村部積極支持涉農院校在種業等領域開展科學研究,圍繞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的供給,建立健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牽頭組織實施了轉基因育種重大專項,為農業生物育種研發與產業化應用奠定了扎實基礎,有50多所涉農高校參與。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推進南繁硅谷等創新基地建設。同時,發展現代化農作物制種基地,建好國家畜禽核心育種場和水產原良種場。
下一步,教育部將會同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推進各地各高校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把新農科建設作為深化改革的發力點和突破口,進一步優化高校農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體系,加快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多學科交叉融合,推動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提升高校農業領域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能力,促進高等農林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一是強化高等農林教育頂層設計,會同有關部門研制印發《關于加快新農科建設 推進高等農林教育創新發展的意見》,構建高質量農林教育體系,系統推進農林教育改革創新。二是進一步加強農業領域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指導和組織有關高校積極推進農業類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培育建設智能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布局一批相關領域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一步加強現代農業科技的有組織創新,助力種源自主可控。三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源頭供給,組織涉農高校開展種質創新等科學研究,布局一批牽引項目,在生物育種等重要需求方向,推動高校積極承擔農業領域國家重大科技項目。
感謝您對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1年9月28日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