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職業技術學院: 堅持立德樹人 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網訊 “張信哲,你不丟人。”2021年7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這樣點贊山洪中救援受困群眾的濟源消防員張信哲。他在連續救援10小時后中暑倒地,醒來卻問隊長:“我是不是給你丟人了?”張信哲是濟源職業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2020屆畢業生。
為白血病患者捐獻造血干細胞的醫學護理系“00后”女孩趙璦一,在疫情防控中表現突出的趙奧迪、姚燦……他們與張信哲一起,集中展現了濟職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近年來,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學校教育管理服務全過程,強化思想引領,強化輿論引導,強化文化浸潤,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強化思想引領 筑牢信仰之基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持續強化意識形態和宣傳思想工作。堅持黨委中心組、第一議題、政治理論學習等制度,扎實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等,推動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組建“領導干部宣講團”“思政課教師宣講團”“青年大學生宣講團”等,常態化開展“黨的創新理論”進基層活動。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定期開展意識形態工作分析研判,強化輿情監管和正面輿論引導,引導師生堅決捍衛“兩個確立”,做到“兩個維護”。
大力加強師生思想政治教育。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培育教師的第一要務,開展師德培訓,常態化組織開展志愿服務,廣泛開展師德征文、演講比賽等活動;通過舉辦愛國主義、時代精神、誠信美德、學風建設、綠色節約、國防教育、軍事訓練、文明禮儀、學雷鋒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青年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
全力推進“三全育人”改革。牢固樹立“大思政”理念,建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組織架構,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宣傳、教務等部門牽頭協調,各部門、各系部各負其責、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充分挖掘專業課教師、思政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理干部、服務保障人員多個崗位的育人要素,凝聚發展合力。
強化輿論引導 唱響時代旋律
堅持正確輿論引導,匯聚促進發展的強大能量,是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做好思想宣傳工作的目標導向。
打造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增進共識、凝聚力量、成風化人。學院構建由《濟職學院文匯》、校園網、官方微信、微博、抖音號等組成的宣傳矩陣,開設10余個專題進行深度宣傳。積極在光明網、《河南日報》、中華高校網、《河南高教》雜志、《濟源日報》等媒體開展宣傳,外樹學院形象。
把疫情防控、抗洪救災、冬奧會等作為推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教材;持續開展開學第一課、思政一堂課等,加強政策宣傳、信息推送;充分利用網絡育人平臺,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班會、詩朗誦、征文比賽、書畫比賽、微視頻比賽等,深化認識、堅定信仰,引導師生與祖國共成長。
充分發揮榜樣引領作用。在師生中大力開展文明教師、最美教師、優秀畢業生、愚公素養之星等評選活動,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先進事跡,樹立向榜樣看齊,立足本職工作,恪盡職守、無私奉獻的濟職風尚。近年來,學院涌現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示范性勞模創新工作室及河南省文明班級、河南省文明社團等先進集體,涌現出河南省優秀教師、河南省文明教師、河南省文明學生、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濟源大工匠等50余人。
堅持特色辦學 推進文化育人
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始終把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職責使命,著力塑造特色校園文化。
學院制定《“十四五”校園文化建設規劃》,逐步培育明德勵志勤勉精藝的價值理念,塑造“一訓三風一精神”、校歌校徽校旗等文化符號,打造工匠精神、創新創業等特色文化。
定期舉辦科技文化藝術節、職業技能大賽、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廣泛開展大學生運動會等群眾性體育活動,實現學生全覆蓋。健美操等多個項目在全國大賽中獲獎。
學院建設校史館、王懷讓文學藝術館、大學生藝術中心等,廣泛開展教育活動,推進文化育人。
持續打造愚公移山精神文化育人品牌。學院堅持“1234”工作思路,即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兩個抓手,推出制度固化、環境物化、行為內化的“三化”措施,努力培養高思想覺悟、高文化素質、高文明修養、高技術技能的“四高”人才。加強“愚公移山精神研究室”“名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室”“思政教師培訓基地”等項目建設。實施“新愚公”成長工程,把“咬定目標、苦干實干、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愚公移山精神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培養有理想、敢擔當、肯吃苦、重實干、會創新的“新愚公”。
扎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學院建成社團文化活動中心,成立學生社團70余個,著力打造科技文化藝術節、洪森誦讀沙龍、“青春1+1”等品牌,被授予“河南省文明標兵校園”稱號;培育益善愛心超市、愛心義診、“E公益”、生態微公益、“青春紅馬甲”等10余個志愿服務項目,其中益善愛心超市、生態微公益等項目入選河南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名單、河南省學生社團優秀工作案例。 (王鴻斐 李滟)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