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一線一世界,非遺傳承記心間
本網訊 為了更好的了解鉤編技藝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近日,洛陽師范學院“青春遇見非遺”暑期調研隊隊成員前往河南省駐馬店市皇家驛站美麗工坊余氏鉤編,對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余氏鉤編進行調研,并對余氏鉤編第四代傳承人——余水云進行采訪。
圖為余氏鉤編工作室。通訊員蔣宜霖 攝
鉤針編織技藝是我國的傳統手工技藝,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創造并世代相傳的智慧結晶。余氏鉤編出自鉤編發展的鼎盛時期——清朝末年,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余氏鉤編發展到現在,鉤編產品包含且不限于玩偶、頭飾、裝飾畫、旅游商品等,兼具觀賞與實用功能。世代傳承下來的鉤編手藝透過第四代傳承人——余水云靈巧的雙手煥發出新的活力,也讓更多人開始注意到鉤編這項歷史悠久的技藝。
圖為一些鉤編的成品。通訊員蔣宜霖 攝
走進余水云的鉤編工作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又一個的鉤編成品,小掛件、小玩偶甚至是藍牙耳機保護殼,都通過鉤編人靈巧的雙手變得栩栩如生,更讓人不禁好奇,是怎樣一雙巧手才能鉤編出如此作品。不同于流水線生產,余水云工作室的鉤編產品都是余水云與工作人員們一針一線制作而成。
圖為工作人員進行手工鉤編工作。通訊員蔣宜霖 攝
正是這樣的“純手工”制作,才顯得鉤編產品更加珍貴、更加有靈魂、有溫度,使得鉤編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她和她的團隊也獲得了駐馬店市第二屆文旅商品大賽金獎、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示范基地等多項榮譽,自主設計、制作的產品也已達到數百種。余水云表示:“鉤編既是非遺又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結構可塑性強,可以達到無限款式與任意規格,是任何機械產品都取代不了的一種特色藝術性手工制品。”
圖為鉤編的花朵成品。通訊員蔣宜霖 攝
此外,余水云還成立了鉤編的培訓學校,大力發展鉤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傳承中華優秀手工藝。不僅為婦女們進行免費的鉤編培訓,而且還免費發放教具。在余氏鉤編工作室門口張貼的招生廣告上,還寫著“留守婦女、待業青年、下崗工人、殘疾人員優先錄用”。她希望能帶領更多有需要的人走上編織之路,靠雙手致富。對此,她表示,我現在生活好了,希望別人也好起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一定能過上想要的生活!
圖為學員進行鉤編練習。通訊員蔣宜霖 攝
多年來,余水云專心于鉤編技藝,在保留鉤編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對鉤編技藝進行再創新,與時俱進,緊跟潮流,把“老”物件玩出“新”花樣兒。在談到對未來余氏鉤編技藝的期望時她說道:“目前的期望就是希望鉤編這個工藝能在駐馬店地區普及,成為駐馬店的一個特色產業,希望以后大家提到駐馬店,能想起來駐馬店有一個余氏鉤編。”
圖為鉤編的冰墩墩和雪容融。通訊員蔣宜霖 攝
“在一針一線中,我們感受到了鉤編的魅力與樂趣,我們眼里極為普通的針、線,在鉤編藝人手中卻玩出了各種各樣的花樣。有機會的話希望還能再來體驗鉤針編織,也希望能更好地進行非遺文化的傳播。”調研隊員蔣宜霖在調研后說道。
調研隊員張嘉明表示:“這次的非遺鉤編調研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非常特殊且難忘的經歷,以往在電視、網絡上才能看到的鉤編,今天竟然能親眼目睹、親身感受,真的是切身感受到了鉤編的魅力以及非遺文化的魅力。”
一支鉤針,一團毛線,傳承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的是一個個家庭的致富夢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瑰寶,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更要傳承發揚,將其變得家喻戶曉。還要增強文化自覺,樹立文化自信,期待有一天我們更多的非遺項目可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青春遇見非遺”暑期調研隊的隊員們也會繼續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非遺文化的調研工作,通過我們微小的力量,為非遺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一些貢獻。(文、圖/蔣宜霖)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