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子“三下鄉”:傳承非遺技藝 助力鄉村振興
本網訊 2022年8月12日,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遇見青心”實踐團成員,來到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大馮營鎮文化周莊,開展以“傳承非遺技藝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發掘、學習和傳承鄉村民間傳統技藝,找尋傳統文化的魅力。
該村女子工坊是河南省確定的首批“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師范基地”,近年來,女子工坊的繡娘們把即將失傳的香包、虎頭鞋、剪紙、工藝團扇等純手工女紅產品挖掘出來,逐步把傳統的民俗文化轉變為文化產業,其中的“香包”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實踐團成員首先來到女子工坊手工作坊現場學習、觀摩非遺香包的制作流程。“女子工坊的繡娘們堅持純手工飛針走線,同時將中草藥按照不同的功能配方研磨成香料,傳統刺繡技藝融合中草藥香料,成為我們的特色名片。”女子工坊負責人杜元敏驕傲地向實踐團成員介紹。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女子工坊了解學習中草藥香包、虎頭鞋、剪紙等鄉村傳統民間非遺技藝項目和產品。王宛玲 攝
“請問老師,我們可以DIY親手體驗一下香包制作過程嗎?”實踐團成員會玉如問道。“當然可以了,年輕人就應該傳承這些傳統技藝,讓老手藝不失傳,現在我來教你們做香包。”就這樣,實踐團成員在工坊繡娘的指導下,開始一針一線的縫制香包,有的像模像樣地用針線縫制,有的則將中草藥研磨而制的香料裝入香包中。實踐團成員、文化旅游學院學生葉倩倩向在場的同學們發出號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手藝得以延續,我們年輕人今后一定要接過老一輩人的接力棒,讓非遺技藝永流芳。”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女子工坊了解、學習、體驗非遺香包的制作過程。王宛玲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女子工坊在繡娘老師的指導下DIY,體驗手工非遺香包的制作過程。王宛玲 攝
在親手體驗了手工香包的制作過程后,實踐團成員來到文化周莊“非遺體驗館”,進一步感知非遺文化,閱讀非遺圖書,認識非遺產品,了解非遺故事。大家翻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不同的非遺項目及其發展演變過程;大家來到“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色非遺展廳,參觀學習以偉大建黨精神為主題的非遺展品;大家來到展廳門前,合影留念,留住美好而寶貴的瞬間……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非遺體驗館翻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了解、學習非遺項目和非遺文化。王宛玲 攝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非遺體驗館非遺產品展廳前合影,非遺展廳設有研學活動區區,實踐團成員把這里作為非遺文化研學基地,常態化開展非遺研學活動。王宛玲 攝
隨后,實踐團師生成員,與文化周莊村黨支部的黨員干部群眾開展座談交流。姬海莉和王冕老師分別就非遺技藝的挖掘、發展和傳承及鄉村旅游的開發發表看法,她們鼓勵青年大學生應將專業學習和投身鄉村實踐結合起來,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成員王宛玲等同學表示,將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把專業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在保護非遺、傳承非遺、發展非遺的過程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實踐團導師及文化周莊黨員干部群眾座談,交流非遺傳承、保護和發展的措施、路徑、方法。王宛玲 攝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遇見青心”理論宣講實踐團堅持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政策理論宣講、創新創業實踐、專創融合實踐等多種形式開展傳統文化的創新性保護、傳承和發展,充分彰顯了新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周珂)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