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思政第一課,聽聽鄭州職業技術學院思政教師怎么說?
2022年河南省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鄭州職業技術學院全體師生“云端”齊聚,同步收看這堂思政大課,其形式之新穎,內容之豐富,讓人意猶未盡,通過這次活動,學校思政課教師都有哪些心得體會?
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松梅
9月15日晚,我在線收看了河南省2022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這是一堂溫度與深度并存、趣味和意義同在、歡笑和淚水交織的思政課,我的心靈再次受到震撼。
“追尋足跡看我壯麗河山,牢記囑托踐行立德樹人”是這次思政大課的教育主題。在這次直播課上,四位優秀的高校思政課青年教師作為主講人分別從“河”“山”“樹”“人”四個角度給大家別出心裁地上了一堂思政大課。講述著一個個震撼人心的河南故事,情感真摯、看點滿滿。這堂思政大課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生活,深挖河南思政教育資源,為思政課教學提供了鮮活案例和豐富素材。
作為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我會明確責任擔當,踐行立德樹人使命,把素材準備好,把邏輯梳理好,把理論貫徹好,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寓情于課,寓德于課,寓教于課,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更加緊密結合起來,認真上好思政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勇挑歷史重任,做新時代“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年輕一代。
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夢玥
2022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以“追尋足跡看我壯麗河山,牢記囑托踐行立德樹人”為主題,講述了“河”“山”“樹”“人”四堂思政課,觀看過后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想結合自己的工作,談幾點心得體會:
首先,要敢于創新,勤于實踐。面對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創新,關切青年學子的困惑和心聲,不斷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不斷夯實以思政課程為主干,以課程思政為協同,以新時代偉大實踐為社會大課堂的“大思政課”體系。通過組織開展各類型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思政課從“紙上談”變成“實踐行”,讓思政課有聲有色動起來,切實增強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打開視野、樹立格局、涵育情懷、激勵擔當。
其次,要堅守初心,立德樹人。堅持“教學相長”的發展理念,用言行舉止以身作則,真正實現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教師來說,想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這是教書育人、為人榜樣的基礎。作為青年教師,在培養學生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擁有行為示范的自覺,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僅從專業方面帶動學生、教導學生,也從為事、為人方面引領學生、影響學生,讓思政課更有親和力、感染力。
思政課教師應該是能講清楚說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經師”,更應該是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跟中國共產黨前行,以自身言行一致的表率引導青年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師”,做“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這也是我在今后教學的工作中應當努力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云鵬
魂飛萬里,盼歸來,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氣!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膽長如洗。
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2022年河南省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歌曲《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聽著詞曲,我的心靈得到了又一次的凈化和提升,聯系到自己,體會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思政老師,應該勇于擔當新時代的使命責任,繼承發揚好“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立足本職工作,用自己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去教育影響自己的學生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貢獻者。從而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崗位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綠我涓滴,會它千頃澄碧!
馬克思主義學院 李文博
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一名思政課專任教師,我認真觀看了開學思政第一課的直播,被精彩的講解深深吸引,受益良多。
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對“大別山精神”的深刻感悟。“大別山精神”是顧全大局,勇挑重擔的精神;是艱苦奮斗,戰勝一切困難的精神;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是齊心協力,精誠團結的精神。2012年11月7日,在“大別山精神”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大別山精神”概括為“堅守信念、胸懷全局、團結奮進、勇當前鋒”四句話16個字。
這十六個字字字千金,時至今日,“大別山精神”依然綻放著耀眼的光芒。高舉旗幟,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全體黨員干部和群眾必須堅守的信念;站位高遠、視野廣闊、胸懷全局,是需要繼續發揚的風格,也是各級領導干部必備的素質;團結奮進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也是根本保證;勇當前鋒對信陽這個經濟欠發達、發展相對落后的革命老區來說,具有更加現實的指導意義。
2022年秋季開學思政第一課,以社會生活為“課堂”,以火熱實踐為“素材”,把紅色足跡搬到了思政舞臺之上,為青年學生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種,揚起了奮發向前的風帆,中原大地匯聚起了將青春夢融入中國夢的磅礴力量。今后的工作中,我必將牢記時代重托,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為努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矢志奮斗、砥礪前行!
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曉陽
黃河水奔騰萬里,滋養著中原大地。無數個有情有味的紅色故事在河南這片熱土上書寫,時刻激勵著、鼓舞著一代代中原兒女不忘初心、奮進前行。
踏上追憶中國精神的歲月路,聆聽河南故事、傳承中國精神。4堂主題思政課,6個節目,以“河”“山”“樹”“人”為主題,以大中小學師生入腦入心的表演為載體,以學生為主角,通過黃河之畔的“大思政課”——有知有味篇章,解讀了自強不息、堅強不屈的黃河精神;通過大別山麓的“大思政課”——講透講活篇章,解讀南水北調移民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通過焦桐樹下的“大思政課”——至情至深篇章,解讀了焦裕祿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走近人民的“大思政課”——見實見效篇章,解讀大別山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一堂堂思政課有根有魂站了起來、有聲有色動了起來、有理有據實了起來。
一個個主題活動、一次次紅色之旅、一場場話題討論、一堂堂生動實用的“大思政課”,為青年學生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火種。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我要把所學所感所悟,進一步踐行于課堂之中,為知識運用賦能,讓核心素養生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引領學生筑牢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馬克思主義學院 楊 燕
處于新時代的我們是無比幸福的,而作為這嶄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是要積極向上,樹立目標理想,好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祖國。2022年是個有著特別意義的年份,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內心甚是感觸,面對黨,更是感激不盡,倘若沒有黨就沒有新中國,自然也就沒有如今屬于我們的幸福生活。因而,我們要學會感恩,用實際行動報答黨的恩情,當下就要不斷地接受教育的澆灌,茁壯成長,向著理想目標前進,熱愛祖國熱愛黨,提高自身素養,積極學習文化知識,爭取未來有機會向黨向祖國展現自身最大的價值表現。
所以,觀看開學第一課,不論是哪期的主題,總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感悟和深思,向我們呈現出節目的真正意義和內涵。因此這是個非常值得學生們用心觀看的專題節目。
馬克思主義學院 岳喜玲
開學思政第一課中,劉嘉堯老師從學生感興趣的細節入手,挖掘承載紅色故事的小事物背后的思政元素,以小見大。張珺倩老師講述了大別山精神,同學們仿佛回到了紅色年代,深感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劉寧靜老師對焦裕祿精神的解讀讓人深刻感受到生逢偉大的時代的幸福。侯麗羽老師則讓學生講述親身經歷,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讓大道理貼近生活。
黨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為思政課提供了鮮活的案例和豐富的素材。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我將在今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以執筆之手書寫新時代初心和使命的動人旋律,以更昂揚的精神狀態,寓教于課、寓樂于課、寓情于課、寓理于課,讓學生喜歡思政課,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勇挑歷史重擔,做有骨氣、有志氣、有底氣的中國少年,做新時代“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年輕一代。(鄭州職業技術學院供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