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盛宴來助力 青春奮斗正當時
本網訊 處于疫情防控狀態下的學生,寢室內學習生活相對單調、枯燥,為幫助學生緩解“宅寢”壓力,進一步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增強學生戰“疫”的信心和決心,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各學院充分借助網絡環境,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專業特色、學生面臨的學習困難,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開展形式各異的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周末安排,緩解學生焦慮心情。
一、經驗分享 打造成長快車道
華為IE考證學習經驗交流
升本、考研經驗交流
導游職業規劃和前景展望
信息工程學院 計算機網絡技術教研室組織邀請2016級優秀畢業生劉亞洲(學院第一個取得華為云計算HCIE證書)為其他同學做華為IE考證學習經驗交流的主題報告,并分享了自己在校的成長經歷以及畢業以后的工作感悟;邀請網絡專業16級優秀畢業生韓孝行(學校唯一公派英國游學生)分享升本、考研和考證經驗,勉勵同學們要珍惜青春,朝著自己的目標奮力拼搏,努力開創屬于自己的美好未來。
旅游學院 旅游管理教研室組織旅游管理專業、酒店數字化運營與管理、民宿運營管理專業,開展“一證在手,暢享旅游——導游職業規劃和前景展望”的交流互動。從導游員資格證的地位作用、考試形式、備考方法、智慧旅游、文博旅游、在線旅游等方面,對導游職業場景和職業生涯發展做分享。通過師生交流分享,拓寬了專業視野、了解了前沿趨勢,學生對智慧旅游、云旅游、智慧文博、在線導游等新業態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二、開拓視野 探尋行業技能
周末交流會
行業新技術與就業交流會
專業學習技巧分享
黃帥博士現場演示專業儀器學習技巧
環境監測技術專業師生互動交流就業指導
水利工程學院 水土保持技術專業開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學習活動,專業帶頭人侯禮婷老師與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該法;水文與地質工程專業帶頭人李忠與專業學生開展了周末交流會,并對即將去崗位實習的學生開展了動員。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專業組織“行業新技術與就業交流會”。會上,施小明老師進行了關于行業新技術進行了介紹,并觀看了相關的視頻;朱益兵老師對畢業班的就業單位選擇、崗位實習管理平臺使用等情況進行了介紹。
地下隧道教研室向學生介紹了本專業未來的職業資格證書情況、畢業后職業發展前景。教研室的教師從不同方面給同學們介紹了專業學習技巧。
機械工程學院 機電一體化和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開展“行業發展現狀及趨勢”主題活動,賈磊老師從機電設備技術發展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給大家做了一場報告,加深了同學們對行業認知,開拓了視野。
環境工程學院 環境監測技術專業負責人陳星邀請專業教師崔鵬副教授一起,共同利用周末時間,以視頻會議的形式,為學生開展PPT制作與學術匯報的相關經驗技巧、就業前景的分享活動。
三、未雨綢繆 普及就業知識
“聊聊崗位實習那些事”
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活動-崗位實習政策解讀
測繪工程學院 攝影教研室、地理信息教研室分年級組織周末活動,老師們與學生一起“聊聊崗位實習那些事”。老師們從崗位實習政策解讀、實習成績認定、實習紀律要求和實習安全等幾個方面,全面詳細地為同學們介紹了涉及崗位實習工作的方方面面;從國家政策和文件制定的角度,帶領同學們認識到崗位實習的重要地位;從專業學習的角度,詳細地解釋了學院崗位實習工作的具體安排,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了實習與專業學習的關系。鼓勵同學們在校期間好好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踏實嚴謹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
機械工程學院 智能工程機械技術專業組織“網上環游世界”主題活動,連萌老師帶大家一起領略了世界不同的風土人情和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活動主題是“崗位實習政策解讀”,仝蓓蓓老師對教育部、河南省崗位實習政策進行解讀和答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活動主題是“畢業那點事”,王艷鳳老師針對畢業班的畢業設計、就業、考研等問題與同學們共同探討,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就業觀、學習觀,腳踏實地,做一個對家庭社會有用的人。
四、勞逸結合 青春進行時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線上開展專業認知活動
“放下手機,離開電腦”線上HIIT活動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給排水教研室組織學生學習消防知識的觀影活動,組織學生以宿舍為單位安排觀看消防救火電影,推薦了電影《烈火英雄》,同學們在接受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教育的同時學習到了消防安全相關的常識和技能。
環境工程學院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全體學生共同參與了《酒的漫談》講座,食品專業教師胡曉冰通過對酒的起源、酒的文化、酒的故事、酒的科學知識進行介紹,告訴同學們酒文化相關知識和認知生態食品檢測行業只是,并和同學們進行了熱烈的互動。
電氣工程學院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組織開展“放下手機,離開電腦”線上HIIT活動。通過利用宿舍設施及健身器材,解鎖宿舍鍛煉新姿勢、新形式、新方式,可謂樂在其中,幫助學生學習之余在宿舍內科學健身,增強身心素質,提高免疫力。
在疫情特殊時期,學校持續關注學生的在線學習、校內生活、身心健康等狀態,繼續豐富教學工作方式,嚴格落實“三全育人”實踐要求,為全體學生的校內生活保駕護航。(吳豐)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