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河南兩會進行時!來自高校代表委員這樣建言獻策(一)

來源:河南高校資訊網 時間:2023-01-16  閱讀:次   |
42.9K

1月13日

河南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

1月14日

河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

來自各高校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聚焦河南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他們提出了哪些建議

關注哪些熱點話題?

一起來聆聽他們的聲音!

河南省政協委員

河南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王洪彬

  作為省政協委員,我參加了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列席了省十四屆人大一次會議,先后聽取了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提升河南省制造業創新中心知識產權運營能力”等4項提案,建議我省以制造業創新中心為切入點,加大資金和政策的扶植力度,構建我省制造業領域內的協同創新網絡體系,鼓勵制造業創新中心知識產權充分釋放能量,轉化為創新高地、換道領跑的基石。

  聆聽學習了王凱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很受鼓舞、倍感振奮。《報告》緊扣“兩個確保”,以推動落實“十大戰略”為主線,明確了2023年現代化河南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戰略舉措,符合黨的二十大精神,符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省委經濟工作精神,契合河南實際,方向明、思路清、措施硬。尤其是報告突出創新引領發展,把堅持制造業立省、建設制造業強省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通過強化創新推動裝備、材料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質發展,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引導現代化產業鏈集群發展。推動高校科技助企賦能行動,促進高校與規上企業共建高質量研發中心,通過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面向行業企業技術難題開展有組織的科技聯合攻關,助推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這說明創新引領發展正在成為現代化河南建設的主旋律、最強音,更加堅定了學校助推制造業強省建設的信心和決心。

  現代產業體系的核心是制造業,制造業強則經濟強。河南科技大學作為省“雙一流”創建第二梯隊,原機械工業部隸屬高校,工科優勢突出,具有產學研合作的傳統優勢和金屬材料、軸承、齒輪、車輛、新能源等特色學科優勢,與我省制造業的發展定位高度契合。學校聚焦“國之大者”“省之要者”“民之盼者”,圍繞“大平臺、大團隊、大人才、大成果、大項目”,科技創新能力突出、成果顯著。主持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主持獲得省部級一等獎41項,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與企業共建國家級首批產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2家、省級產業學院(行業特色學院)3家;擁有“機械裝備先進制造”河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87個,與規上企業共建研發中心47個;牽頭組建的河南省“龍門實驗室”,將成為引領新材料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深度參與國家重點實驗室重構重組,聯合共建的“智能礦山重型裝備”“智能農業動力裝備”2家實驗室重組進入全國重點實驗室行列。參與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70項,著力推進解決了“高鐵軸承”“國家重大工程裝備”等“卡脖子”問題。河南科技大學將認真貫徹省“兩會”精神,積極參與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助推國家農機裝備創新中心建設,為加快我省裝備制造業智能轉型,建設制造業強省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

河南省政協委員

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 李小芳

  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李小芳表示,十八大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醫呈現了許多可喜變化。比如,育人的社會環境越來越好了。過去是老人信服,其他年齡段感興趣的少,現在是哪個年齡段都有中醫粉。老百姓在追求美好健康生活時,越來越愛用中醫藥理念養生和解決健康問題,更多的優秀年輕人才學習中醫。

  “拿我們學校來說,報考中醫藥專業的學生數量連年攀升,更重要的是全社會支持中醫藥發展的土壤越來越肥沃了,來自教育、科技、衛生、農林、文化等領域的支持,為中醫藥增值提速。”李小芳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類、各層次中醫人才總量并不夠,質也有提升的空間。對此,李小芳認為,要想讓杏林枝繁葉茂,最重要的是樹立傳承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的理念,可以概括為“廣攬賢才,兼容并蓄,特色引領”。

  廣攬賢才就是各類中醫藥學校要錯位發展,立足自己的辦學定位,把符合自己需要的有專長、高水平人才充實到中醫藥教育隊伍中來,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

  兼容并蓄首先要在醫療服務中注重中西醫并重。其次,要促進中醫藥與其他相關學科和專業融合的再造,創建生命與健康領域更多新興交叉學科、前沿學科,從而推進高質量人才培養能力的整體提升。

  特色引領就是堅持“中醫姓中”,扎根醫圣故里這片沃土育人才、謀發展。

  李小芳表示,在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中醫藥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未來,我們將繼續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搭建‘醫—教—研—產’一體化創新平臺,建好國家中醫學中心,建強中醫、中藥、中西醫結合三個學科特區、附屬醫院和國家級一流專業,為中醫藥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生力軍,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

河南省政協委員

洛陽師范學院黨委書記郭改英

  今年的河南省“兩會”是在全省上下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河南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能夠當選第十三屆河南省政協委員,肩負人民期望、社會重托,積極參政議政,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為提出高質量的意見建議,不辜負沉甸甸的期許和重托,會前,我緊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聚焦國家、省重大發展戰略,在認真調研和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共撰寫提交提案、建議4 份,內容涵蓋“加強黃河文化國際傳播”“促進我省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河南省數字經濟發展”“強化大學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等方面,力求積極反映行業關切、百姓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在加強黃河文化國際傳播方面,我認為,河南地處黃河中下游交界,孕育鄭州、洛陽、開封、安陽等歷史文化名城,現代小浪底水利樞紐又是治理黃河和生態保護的重要工程,河南理應成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重要節點和特色高地。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我為此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統籌規劃。省級主管部門應制定出臺《河南地市黃河文化國際傳播規劃》,調動地市主觀能動,匯聚河南集體力量,納入“文化強省”的細分重要主題。以傳播中華文明的“河南貢獻”提升河南在全國的形象與話語地位。二是建立互動機制。支持政府機構、新聞媒體、事業單位、國有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并與民營企業、網絡自媒體用戶增加溝通,順應網絡與新媒體傳播規律,出臺相應激勵措施,構建多方協同互動機制,共同匯聚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情感空間,展現河南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青春氣質。三是推進深度融合。圍繞黃河文化主題,在資本、項目、研究等方面加強國際合作,拓展國際視野,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媒傳文,充分發揮媒體的宣傳與導向作用,推進文、旅、媒深度融合,使河南成為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特色高地,黃河國際旅游的首選目的地。四是做強數字傳播。以黃河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目標,堅持視覺化、移動端、交互性的內容策略,充分利用直播、動漫、虛擬現實、元宇宙等新技術,不斷壯大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的數字洪流,增強全球用戶的體驗感和穿透力,真正講好新時代、現代化河南的黃河故事,傳播好最生動最美好的“河南-黃河之南”的聲音。

  會議期間,我將胸懷“國之大者”,心系“省之要事”,牢記職責、不忘初心,嚴肅認真審議各項議題,積極發言、提出建議,以高質量建言服務高質量發展,切實履行好新時代賦予政協委員的職責使命,以實干和奮斗交出一份讓人民滿意的履職答卷。

河南省政協委員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黨委書記 穆瑞杰

  提案一:關于創新驅動河南省預制菜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關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穆瑞杰建議:

  一是構建預制菜平臺體系,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依據預制菜產業需求為導向,建設一批預制菜技術創新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預制菜產業發展持續賦能。

  二是全面強化基礎研究,提升預制菜行業創新能力。瞄準我省預制菜產業發展中比較優勢的畜禽預制菜加工領域開展目標導向性的基礎研究,突破帶動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創新難題。

  三是構建良好預制菜科技創新生態,提升科技創新協同能力。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通過“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產業化”的預制菜產業科技創新全過程協同發展,打造創新要素、資金、政策和人才聚集的創新體系。

  四是要提升裝備自主創新水平,實現預制菜工業智能化發展。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化、智能化和成套化核心裝備與集成技術開發,提升我省預制菜加工裝備制造業的原創能力。

  五是加強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夯實預制菜產業人才支撐。要制定科技人才培養長遠規劃,完善高層次人才培養政策,實施應用型科技人才培養行動。支持建設河南省現代預制菜行業學院,推進落實“人人持證、技能河南”。

  提案二:關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關于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穆瑞杰建議:

  一是規劃引領,做好鄉村區域整體發展規劃。從過去以鄉村旅游景點式規劃開發轉變到以區域性鄉村振興綜合規劃開發為主,提升區域綜合配套。

  二是開展鄉情教育,研學賦能鄉村傳統文化。建議各地政府在廣大鄉村開展鄉情教育,培養中小學生對家鄉的認知和熱愛,為傳統文化找到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建議政府研學教育經費向鄉村地區傾斜。

  三是避免短視,構建長期引導評價機制。建議鄉村項目經費撥付機制從一次性撥付轉變為長期評價性獎勵撥付。

  四是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區域產業分工。建議種養殖業品牌化增值、規模化增效;美化鄉村環境,吸引鄉居休閑配套;打造鄉村文化旅游品牌,帶動鄉村文化振興。

  五是強化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建設,培育“鄉村旅游能人”。 建議設置“鄉村旅游管理”等新農科人才培養專業,培養鄉村旅游專業人才。

  提案三:關于鄉村節事助推河南省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的提案

  關于鄉村節事,穆瑞杰建議,將鄉村節事發展納入政府鄉村旅游發展規劃,加強政府在鄉村節事策劃和決策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統籌規劃,整理挖掘潛在的旅游資源,重點打造整合一批有特色、有文化內涵、有競爭力的鄉村節事。

  同時,要充分發掘本地鄉村文化的內涵,通過節事活動展示傳統風俗,保持固有特色,形成豐富多樣、富含品味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要突出體驗,發掘鄉土文化,在“土”“農”“樂”上下功夫。

  他還建議稱,要依托鄭州、洛陽等大中城市的核心景區集聚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建設鄉村康養、休閑農莊、創意農業、節事會展培訓等項目,滿足城市居民休閑娛樂需求;利用新鄭大棗、靈寶蘋果、信陽茶葉、鄢陵花卉等特色農業資源,優化提升鄉村節事活動的價值和功能,助推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

河南政協委員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周保平

  河南省政協委員、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保平提出了“進一步推進河南職業教育高地上起高峰”的提案。

  據周保平講,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職業教育。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職業教育工作的決策部署,持續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河南是人口大省、教育大省,也是職教大省,共有職業院校520多所,在校生268萬人,職業教育規模居全國首位。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我省努力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體系日益完善、職業院校辦學水平持續提升、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我省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緊密相連,在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周保平說,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工作,不斷加大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力度。2021年,教育部與河南省政府聯合印發《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意見》,我省成為7個部省共建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之一。近年來,河南始終將發展職業教育擺在重要位置,高度重視、強力推進,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吸引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選擇職業教育,走上了技能成才、技能致富、技能報國之路。

  “但是,我省職業教育高地還不夠寬,高峰還不夠多,在56所全國‘雙高計劃’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中,河南只有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1所(A檔,全國前十)。”周保平認為,主要問題表現在一是建設經費投入不足,我省教育經費投入總體呈逐年增長的良好態勢,但是投入力度仍與日趨增長的辦學規模不匹配。按照我國職業院校辦學標準,我省高職院校辦學條件達標的學校不足兩成,生均占地面積、生均建筑面積等建設經費仍有極大缺口,亟需加大建設經費投入。二是河南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有待優化和創新,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科教融匯是新方向。目前我省已組建了20個獨具職業教育特色的骨干職教集團,但是支持職教集團運行的政策還不詳細、不具體,執行有困難,職教集團尚未全面進入實體化運作階段。三是產教融合不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仍然缺少有針對性、可操作的配套措施,企業積極性不高,職業院校主動對接企業、參與生產的政策依據不具體,產教融合實施有困難,政府、行業、企業、學校之間人才需求信息溝通不暢,校企“雙元”育人機制不夠健全,人才培養的規模、結構、質量與市場需求還不完全適應。

  周保平建議,要切實加大投入,建好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到2025年,我省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將不低于高職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本科在校生將達16萬人。目前,我省僅有1所職業本科學校(民辦),在校生不足萬人。基于河南人口大省、生源大省、職教大省的地位,建議我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辦學實力和育人能力。在此基礎上,聚焦高峰加大投入力度,以“十四五”院校設置為契機,以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等國家級高水平高職學校為基礎,建好一批公辦職業本科學校,建好河南職業教育高地上的高峰,建成河南職教品牌,讓更多的學生接受高層次、高質量的職業本科教育,更好的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

  要推動制度創新,引導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立足河南、兼顧周邊、放眼全國,加大投入支持一批國家級示范性職教集團建設,推進河南省骨干職教集團實體化運作。進一步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實施“崗課賽證”綜合育人,使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擁有多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助推“人人持證、技能河南”建設,推動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河南經濟社會建設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產教融合,推動“雙元”育人政策落實落地。周保平說,我省現有高職院校99所,在校生138萬人,但高職院校辦學規模和布局結構還不能很好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因此,建議我省出臺相應配套政策、明確具體實施舉措,推動高職院校主動服務傳統產業提質、新興產業培育、未來產業布局。發揮行業產業優勢,鼓勵引導行業龍頭企業與高職院校聯合打造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供給能力,切實打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形成產教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職業教育發展新生態。全力培養產業發展緊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河南錨定“兩個確保”、實施“十大工程”貢獻高職力量。

河南省政協委員

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張林

  “扎實推進技能河南建設,教育系統要調整發展思路。”河南省政協委員、新鄉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張林建議,把本科教育的主體和專業碩士、專業博士教育整合成為職業教育體系。

  在張林看來,促進職業教育成為拾級而上的完整體系,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才能為技能河南建設奠定人才基礎。

  張林認為,應引導每一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出彩路徑,而不是把考上“好”學校、走學術研究等作為人生的唯一選擇。高等教育應走出“象牙塔”,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他建議,在每個專業設一個專業建設委員會,吸引行業企業技術和人資部門人員為辦學全過程提供咨詢指導。從生產經營一線挖掘研究項目和課題,致力于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研究成果的轉化率。

  “教材建設也應當保持與行業企業的同頻共振,走出學校專家教授編寫教材的范式,廣泛吸引企業技術技能人才參與教材編撰,將最新的技術規范和工藝要點及時反映到教材中。”張林表示,還應切實提高實訓和技能鑒定評價能力。

河南省政協委員

河南科技大學 王燕飛

  案由: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以信息化全面賦能教育,提供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多選擇、更加便捷、更加開放、更加靈活的教育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的高品質、個性化學習需要,方能實現“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助力學習型社會和學習型大國的構建。數字化為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的可能。但存在教師數字化勝任力有待提高、學生數字化學習素養急需養成、基于數字化的大學治理水平較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應用教育數字化進行人才培養能力的提升。

  建議:

  1.搭建教育數字化平臺。2022年教育部推出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并建立了試點省、試點校,積極探索教育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教育行政部門出臺相關激勵政策制度,鼓勵高校和教育科技企業積極參與平臺建設:為構建統一標準規范體系提供合理化建議和技術支撐,建設教育數字化相關的基礎設施,確保系統的互聯和數據的互通。建設數字教育資源等。

  2.建設數字化教育資源。優化創設覆蓋“教—學—管—考—評—研—訓”的教育業務數字化場景,構建軟硬一體生態系統,實現教育業務的高效化、簡易化、精細化、人性化。建設易用、適用和實用的數字化教育資源,能夠使師生便捷、精準地獲取優質資源,讓師生有參與感、獲得感。

  3.提升師生數字素養。教師和學生需要實現從智能設備使用者到數字素養具備者的轉變,從觀念和方法方面適應“互聯網+”教與學的需要,強化信息化教學技術及應用的認識和實踐,提升師生數字素養。

河南省人大代表

河南工業大學 楊艷萍

  河南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王凱省長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抗穩糧食安全重任、建設億萬級現代食品產業、高標準建設“中原農谷”等等。糧食安全即包括數量、質量安全,也包括產業安全,保障糧安全要牢牢把好科技關。

  一是要加快種業發展,牢牢掌握糧食種業的自主權。種子是農業的“芯片”, 但種業技術應用與部分發達國家差距較大,跨國種業的分子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技術已進入“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4.0時代”。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成果,著力推動河南小麥及特色作物種子繁育,解決種業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充分調動種業科研院校、企業和種業工作者積極性,深入開展種源安全和種質創新與利用聯合的攻關,力爭在糧食安全領域研究中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二是要充分開發利用新技術,賦能糧食全產業鏈。構建糧食生產“互聯網”生產體系,實現糧食生產的灌溉、施肥、打藥等精細化,緩解資源約束;運用“大智云物移”技術,實現從糧食的監管、收儲、加工、糧食交易、品種安全、應急保供等各業務場景有待深入探索實踐;創新儲糧生態系統、倉儲物流信息等技術,滿足糧食保質減損需求;創新糧食精準化、智能化加工關鍵技術與裝備,面向大健康、大餐飲食品及營養健康的需求,靶向開發營養與功能性等。

  三是要加快數字化改造,促進糧食產業普惠共享。建立包括種質資源、農業新技術、作物新品種、農資市場供求信息、農業政策等在內的區域性共享數據庫。推進可開放數據資源互聯互通,鼓勵應用二維碼、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加快建立電子商務營銷服務體系,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政府、高校、科研機構和糧食類企業要以“中原農谷”建設為紐帶,貫通產學研用等關鍵環節,推進高校與規上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建設,促使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產學研主體積極開展深層次、多學科、跨領域的產學研合作,依靠合作創新激發科技龍頭企業的創新活力,強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促進種業、糧食、食品三體聚合,構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本文來源于各高校、大河報。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