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學術副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金雙根

來源:河南高校資訊網 時間:2024-03-05  閱讀:次   |
42.9K

  建議一:新時代應急管理人才培養與賦能

  據統計,當前我國整個應急管理產業鏈人才缺口高達上千萬人,特別是近幾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加劇了社會不同領域對于應急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進而推動了應急管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的興起。作為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大部分高校在應急管理學科建設等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且應急管理人才卻呈現出與現實需要極不相稱的缺位缺額。據統計,省市縣三級應急管理部門從業人員中僅1/3擁有相關專業背景,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占比分別為28.3%、16.3%、6.1%;全國范圍內安全監管、安全服務、安全技術應用人才缺口較大,應急管理人才專業技能不能滿足需求。實踐中,每每遇到大震、巨災及大規模疫情,基層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往往只經過簡單培訓便投入防救災工作,基層應急管理專業人才匱乏已成為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最后一公里”的最大短板。

  要做到風險及時預警、隱患準確識別、危機有效管理,須有高素質專業化應急管理人才做支撐保障,提高應急管理專技人員、專兼職應急救援力量、黨員干部等應急隊伍業務能力。

  一是加強交叉學科體系建設,打通頑固性堵點。應急管理專業作為交叉性強、融合性高的新興學科,加強學科體系建設,需要考慮設置應急管理一級學科,并敢于取舍凝練出凸顯學科標桿的二級學科,推動應急管理本科專業設置,增設碩士及博士點,形成獨立的、堅固的學科教育堡壘。

  二是一專多能優化培養,塑造復合型人才。首先,明確應急管理專業建設標準與專業培養方案,統一知識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同時,注重學科應用性特征,大力開展案例式教學,加強政企部門合作,形成不同行業下多模式應急管理實踐教學模式。其次,系統制定應急管理人才培養計劃,擴大招生規模,同時不斷優化培養模式,探索開展跨專業的應用型碩士、雙學士培養方案,搭建國際化貫通式聯合培養新平臺,完善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模式。

  三是內外兼修,造就高質量隊伍。一方面,加大對應急管理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和師資提升的培訓力度,加強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建設,同時,可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政企專家作為高校應急管理教育專業教師的重要補充力量。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完善人事管理制度,通過多種渠道整合校內教師資源,積極探索不同院系聯合聘任教師制度,為跨學科研究的教師提供制度保障,促進應急管理人才培養和學科研究實體交叉體系的完善。

  四是建立“學習-工作”雙線并行機制。動員政府、高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協同參與,突破基層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學習壁壘,提高理論與實踐能力。其中,政府可針對基層應急管理人員建立健全應急管理專業學位培養、應急培訓和應急演練參與等工作機制。非政府組織要充分發揮應急志愿者、紅十字會、企事業單位、高校等協同參與優勢。

  五是建立“基層-高校”雙向聯動機制。建立基層應急管理人才引進政策工具箱,完善保障與激勵機制,增加崗位吸引力。高校應充分結合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需要,加強“通用能力”和“崗位專業能力”相結合的定制化培養。其中,對于通用能力培養,應區分學歷與非學歷教育性質、培養目標、培養方法,完善課程建設、創新教學實踐等環節。對于崗位專業能力培養,要促進“政—校—企”多方聯動,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建議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降低競爭經費比重

  科技創新和產業化轉型升級,基礎科學是“根”,特別是0到1原創性研究,一旦有了新成果,有可能是極具突破性的、顛覆性的。但基礎研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如科學大樓地下部分,看不見,有的花畢生精力,有的不一定有進展,不能立竿見影。“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基礎研究是提高我國原始性創新能力、積累智力資本的重要途徑,也是躋身世界科技強國的必要條件。相比于創新型發達國家平均15%的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我國基礎研究投入還有一定的差距。建議逐步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產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性的研究成果,搶占科技制高點。

  發展基礎研究不僅增加投入,還要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和激勵政策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創新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讓科研人員坐住坐穩基礎研究“冷板凳”,又有價值成就感。同時,優化基礎研究的投入結構,引導和鼓勵企業及社會組織加強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圍繞產業基礎科學和痛點機理問題,加強產學研合作,根據問題導向、需求導向,有針對性開展基礎和機理科學創新研究,從而對癥下藥,提升技術和產品轉型升級,掌握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

  另外,目前絕大部分基礎科研人員花大量時間寫申請書和競爭申報項目,很難保證足夠時間潛心研究。有的有好想法和靈感,未能獲得資助無法開展研究。建議降低競爭性經費比重,加大優秀人才和團隊穩定經費支持力度,讓優秀科研人員更好地專注基礎原創性研究,產出一批原創性成果。

  同時,還要持續加大對領軍人才團隊建設和持續支持,更好培養年輕人才,特別是關注和重視青年科研人員成長,不斷壯大基礎研究隊伍,營造良好氛圍。許多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世界頂級科學家,他們可能七八十歲才拿獎,但真正出成果時也就三四十歲。另外,加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建立世界級研究平臺,產出更多有世界影響力的原創性成果。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