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財經學院“蒲公英”“小葵花”“歌舞青春”實踐團用專業牽手實踐
本網訊 為深入貫徹“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時代號召,教育學院立足專業特色,統籌推進暑期社會實踐工作,鄭州財經學院組織多支團隊分赴各地,以教育幫扶、文化傳承、心理護航為著力點,讓青年學子在基層實踐中錘煉本領,用青春行動書寫育人答卷。
“蒲公英”支教團:多元賦能,播撒希望種子
啟動儀式
6月26日至7月2日,“蒲公英”暑期支教實踐團在焦作市武陟縣喬莊小學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隊員指導學生上課
開展期間,實踐隊員們充分運用在校積累的知識與技巧,將學術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設計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綜合性課程,全面提高了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指導老師、實踐隊員宣講雷鋒精神
為弘揚雷鋒精神,不僅有指導老師在課堂中講述“雷鋒精神”,實踐隊員們還走街串巷為村民發放“雷鋒精神”宣傳頁,宣傳雷鋒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
捐贈儀式
活動進行過程中,“蒲公英”暑期支教實踐團聯合校工會開展了助力鄉村教育振興捐贈儀式,向喬莊小學捐贈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
實踐隊員參觀武陟博物館
活動尾聲,實踐隊員們前往焦作市武陟縣博物館參觀學習,感悟當地歷史文化,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活動現場
7月4日,“蒲公英”暑期支教實踐團再次啟程前往信陽市光山縣開展實踐活動。指導教師韓森介紹了實踐團的基本情況,并對支教活動的開展規劃和安排進行了說明。熊畈村黨支部書記程乾國講話,他鼓勵團隊成員積極發揮自身優勢,確保活動實效。河南省科技廳駐熊畈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李東永強調了安全事項和紀律要求。
實踐隊員講解知識
實踐團成員聯合校工會全體合影
實踐隊員結合專業所長與鄉村孩子的學習特點,精心設計了多領域特色課程。考慮到光山縣特殊的地理環境,隊員們還圍繞防溺水、山區火災預防與應對、防蛇蟲叮咬及防詐騙等內容,結合實際案例開展安全教育。
陜西站實踐團成員進校園宣講防溺水事項
河北站實踐團成員進社區關愛留守兒童
教育學院“蒲公英”暑期支教實踐團延續初心,分散實踐的隊員們足跡遍布山西省、河北省、陜西省和河南省的焦作市、信陽市、鶴壁市、滎陽市、周口市、南陽市、平頂山市等地。以“青春筑夢鄉村,教育點亮希望”為主題,采用 “教學實踐 + 思想引領 + 文化傳承” 多元組織形式,通過特色課程、思想教育活動、愛心捐贈及文化研學等環節,助力鄉村教育發展,踐行志愿服務精神。
“小葵花成長課堂”實踐團:守護鄉村兒童心理健康
實踐隊員和學生互動
7月1日至7日,教育學院“小葵花成長課堂”暑期社會實踐團前往河南省鶴壁市浚縣善堂鎮康樂學校,開展為期七天的“潤澤心田 點亮未來”主題實踐活動。本次活動聚焦鄉村兒童心理健康與親子關系構建,以專業知識與青春熱忱為鄉村兒童成長注入溫暖力。開展針對性課堂宣講、性教育主題課上,隊員們用動畫片段和情景模擬,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身體部位、區分安全與危險接觸,強化隱私保護意識。
“歌舞青春”實踐團:用專業實踐牽手紅色文化
實踐成員在愛樂幼兒園進行節目編排
6月26日至7月2日,“歌舞青春”暑期實踐團來到河南省滎陽市,開展了為期七天的專業實踐與紅色教育相關活動。實踐團走進滎陽市愛樂幼兒園,通過對即將畢業的大班幼兒進行節目編排:《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愛心無限大》和《鳳凰花開的路口》。三個節目涵蓋了舞蹈、聲樂、奧爾夫樂器、合唱等豐富元素,不僅助力幼兒留下美好畢業記憶,也讓實踐團成員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實踐團在文化館與合唱團合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實踐期間,團隊還參觀了滎陽市文化館、董天知故居等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實踐團利用專業技能,在不同的紅色基地演繹《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和我的祖國》等紅色曲目。
學生感悟
任卓倩:蒲公英暑期實踐活動悄然落幕,一周的時光雖短暫,卻滿是珍貴回憶。團隊伙伴與同學們緊緊凝聚,在支教之旅中并肩前行。 有人說大學生似待繪的畫紙,而此次實踐,讓我們尋得“支教老師”這一溫暖身份。在帶隊老師指引下,我們為孩子們開啟多彩課堂:誦讀經典、解鎖智慧、描繪夢想,更通過雷鋒故事傳遞奉獻精神。捐贈文具的暖心儀式,讓知識與關愛一同傳遞。這段經歷,拓寬了我們的視野,也讓我們思索鄉村發展與教育的聯結。身為大學生,當以行動助力,愿孩子們如蒲公英種子,乘風成長,奔赴廣闊未來,也盼這份實踐的熱忱與擔當,持續傳遞,點亮更多微光。
周昌宇:七天的“小葵花成長課堂”實踐,讓我在童真與責任的碰撞中,讀懂了教育的重量。課堂上,心理繪畫課的彩虹漩渦、會飛的房子,藏著孩子們的奇思妙想;情緒課上,當他們指著彩色怪獸說出“這是我生氣的樣子”,我明白教會他們共情,是我們的責任。運氣球游戲里,手拉手向前沖的默契,“少了誰”游戲中準確喊出同伴名字的瞬間,讓我懂得守護童真,更要培養他們的協作與勇氣。走出校園,浚縣古城的青石板路上,孩子們趴在垛口問“這里住過士兵嗎”,博物館里對著陶器討論“這是古人的碗嗎”。此刻我深知,把課本里的歷史變成可觸摸的溫度,是實踐賦予我們的使命。離別時那幅寫著“謝謝老師”的畫,讓我懂得:實踐不是單向付出,而是以學子之責,用真心播撒種子,讓成長在雙向奔赴中更有力量。
付璐潔:此次暑期實踐,是一場文化浸潤與責任擔當的生動課堂。在幼兒園的童真天地里,我們用舞蹈、歌聲編織孩子們的畢業記憶,將專業理論轉化為呵護成長的實踐,在與孩子們的互動中,讀懂了教育的溫度,也讓專業技能在實踐中得到淬煉。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楚河漢界的歷史厚重、李商隱詩韻的千年流轉、董天知將軍的英雄氣概,讓我們深深沉浸在文化與歷史的長河中。與合唱團共唱紅歌、在公園開展快閃,紅旋律里激蕩的愛國情懷,讓我們對“傳承”二字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老一輩的奮斗故事與青年一代的使命擔當,在歌聲中完成了跨越時空的接力。這場實踐,不僅是專業能力的錘煉,更是一次精神的成長。我們觸摸到了文化的根脈,更明晰了作為新時代大學生,應如何用實踐傳承文化、用行動詮釋擔當。
教育學院各實踐團隊在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發光發熱,同學們將專業知識與實踐需求相結合,在服務基層中成長蛻變,不僅為當地發展貢獻了青春力量,更深刻理解了新時代青年的使命擔當!(鄭州財經學院供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