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 建好關鍵課程 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
學院建設具有思政元素的“工貿十景”之金豐凌云
學院舉辦江西省高校“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問題式專題化團隊教學改革集體備課會
學院開展“追革命烈士足跡、尋共和國之根”社會實踐調研
新時代的思政課如何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貫徹落實,把道理講深講透?作為一所有著豐富校史資源的高職院校,怎樣結合學院具體實際和江西紅色文化,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信念?江西工業貿易職業技術學院推動高職思政課“3+3+N”綜合改革與創新,構建了一個可供省內外兄弟院校學習借鑒的模式。
凝練“雙心”教學理念
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對理論的理解和運用,是高職思政課改革的有效路徑。學院將紅色文化資源和糧食院校校史資源有針對性地轉化為思政課教學資源和育人元素,提出“雙心”(“紅心+糧心”)實踐導向的思政課程教學理念。其本質特征是“以紅心映照糧心,以糧心守護紅心”,推動“兩個結合”具體化。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以“紅心”實踐(紅色鑄魂、守望信仰)和“糧心”實踐(糧藝鑄匠、弘揚傳統)為載體,轉化“雙心”實踐成果,貫穿育人全過程,推進高職思政課“3+3+N”綜合改革,解決“零散的實踐教學難以深化理論認識,單一的課堂供給難以滿足學生需求,傳統的協同育人難以形成集體合力”三個具體問題,教育學生以實踐觀點的思維方式對待歷史與現實、認識小我與大我,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為同類院校的思政課改革與創新提供實踐方案。
創新“三化”實踐教學
學院結合高職院校學生實踐能力強的特點,將江西省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專題教學,開展常態化的紅色教育實踐,于重大紀念日結合學院糧食文化特色實施系統化的糧漆畫主題實踐,設計沿著紅軍行軍足跡實施制度化的尋根調研實踐。
開展常態化紅色教育實踐。把紅色教育作為常態化內容融入教學大綱和授課計劃表,開發“紅色教育”學期實踐教學項目,以小組為單位經常性赴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方志敏烈士墓、南昌艦主題公園等地開展紅色教育實踐。
開展系統化糧漆畫主題實踐。按照“確定主題、指導選材、開展創作、講述蘊意”進行系統化設計,組織開展“建黨百年,糧心向黨”等主題的糧漆畫創作并融入課堂教學,動員學生加入“糧園”創作團隊。學院前身是江西省糧食學校,糧漆畫的生動實踐,賦予學生思想政治價值引領,進一步擦亮學院歷史文化底色,極大地彰顯了學院的辦學特質。
開展制度化尋根調研實踐。連續5年開展“重上井岡山、轉戰中央蘇區、探尋紅色彬州、追憶湘西長征、凱歌長征會師”等主題的實踐調研,在組織、經費、安全等方面予以制度保障。師生走訪7個省份50多個縣市的200多家單位,2017年前往蘆溪、蓮花、永新、井岡山,2018年前往瑞金、于都、寧都、興國、上猶,2019年前往湖南汝城、宜章,2021年前往廣西興安、全州、灌陽,貴州遵義,寧夏西吉、固原、銀川等地,尋訪了史料專家張小平、《半條被子》原型徐解秀的后人朱向群、“祖孫三代保紅旗”的李清鸞等,留存了珍貴的一手資料。
實施“三循環”教學策略
學院通過活化“雙心”實踐案例,實施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三循環”教學策略,滿足學生需求。
創設“雙心”教學設計。分專題、分專業設計“雙心”教學項目和情境任務,融入“黨史播報”“糧漆畫講解”“尋根宣講”等。在教學設計中,有效融合“紅色鑄魂”“糧藝鑄匠”,重視凸顯教與學的實踐向度,以問題鏈層層遞進,提升學生理論運用、實踐探索和行為自覺的能力,推動思政課教學提質增效。
打造“雙心”特色課堂。實施“任務展示—催化引導—理論升華”三步教學法。在“任務展示”環節,分小組展示“雙心”任務,如參與尋根感悟分享、糧漆畫講解等;在“催化引導”環節,運用“雙心”案例分析法、熱點時事辯論、現場連線互動等,師生共探,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理論升華”環節,通過思維導圖進行整節課的總結和升華,同時拓展遷移,思考如何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實踐行動。在實施過程中,組織教師進行賽課、遴選,形成40個“課堂革命”典型案例。
實施多維度、多對象和全時空的耦合式評價。以動靜結合的小周期、大周期和學期實踐任務實施“邊學邊評、學評同步”,以線上線下結合的專題、項目和任務績效實施“以評促學、研練賽評”,形成耦合式評價。評價數據實時傳送,動態管理,通過目標值與實際值比對,對未達標的學生進行預警,查找問題,補足短板。
創設“浸潤式N維”協同育人機制
該機制是以馬克思主義合力論為理論依據,創新性融“雙心”育人元素于育人主體、場域和過程,以系統性思維構建“N維”開放協同機制,發揮協同主體綜合作用、協同場域非線性作用、協同過程交互作用,形成“1+1+1>3”的良性倍增效應。
抓住主體要素,推動各部門和教師上下聯動,實現N個主體協同。建立黨政聯動的思政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教學聯席會議制度,構建院系兩級聯系學生機制和溝通平臺,出臺《學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施意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實施方案》《學院課程思政改革試點方案》等,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通識課程、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教學體系。
抓住場域要素,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校內與校外、現實場域與虛擬場域、傳統場域與現代場域等N類場域協同。如建設“糧食文化園”“糧食名人園”“糧食文化長廊”,利用校園陣地進行思想渲染;建立紅色紀念館、敬老院等實踐教學平臺,強化校內外場域協同;形成覆蓋全校園的新媒體集群矩陣,搶占網絡思政“微陣地”。據統計,學生全部參與網絡教學和“雙心”社會實踐活動,96%的學生會通過學院官網、官微關注學院各項事業的發展。
抓住過程要素,將“雙心”育人元素融入各學段各門課程各類活動,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文化思政、項目思政、技能思政等N項載體協同。如思政課教師與專業教師結對幫扶,指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推動“雙心”實踐融入課程思政;編排情景劇《繡球草鞋》《井岡山我們來了》,開展“五糧文化”“半條被子”“血戰湘江”宣講等文化思政;開展“五糧杯勞動實踐”“糧漆畫的營銷策劃”“走讀紅色文化”活動等項目思政;在技能競賽思政方面,設置“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糧食文化浮雕設計、長廊亭榭名稱及楹聯征集”等主題,由學生完成課件、工作頁、答辯,歷經初賽、復賽和決賽,實現價值引領中的技能提升。
學院學生廣泛參與以“雙心”實踐為導向的高職思政課“3+3+N”綜合改革實踐,思政課堂滿意度高。學生理想信念堅定,樹立“學習共同體”“校園共同體”“家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主動融入集體,全員參與實踐教學、志愿服務、暑期“三下鄉”等活動。學院年均240人應征入伍,超額完成任務,畢業生就業質量逐年提高,為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升級作出了重要貢獻。
學院黨委書記萬玉青在學院思政課改革創新推進會上強調,學院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思政工作“一盤棋”觀念,發揮思政課鑄魂育人關鍵課程作用,積極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親和力、針對性,努力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黃鳳芝 李肖瑾 馮訓陽)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