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巧解課后服務三對矛盾
減負與提質,教師奉獻與服務可持續性發展,彈性離校與安全管理,這些難題如何破解?
湖南株洲:巧解課后服務三對矛盾
█區域推進中小學生課后服務系列報道之三
“沒有雜音,無一起輿情,無一例投訴,實施三年平穩順利,群眾普遍滿意。”對于已推進三年的中小學校內課后服務工作,湖南省株洲市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和各學校校長充滿自豪。
2019年以來,株洲市教育局積極探索化解“三點半”問題的思路和措施,并將此作為主題教育的一項突破項目,先試點,后推開,辦出了有溫度的校內課后服務,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
“關鍵是尋找平衡點,才能叫好又叫座!”株洲市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吳安浩說。今年6月,株洲市入選教育部遴選確定的首批23個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典型案例單位。
尋求減負與提質之間的平衡
放學之后,接受學校托管的株洲市天元區尚格小學學生劉奕鴻,每天先是花一個小時完成作業,之后開始練街舞,這成為他“三點半”之后的生活學習常態。“街舞跳得越來越好,學習習慣也越來越好,孩子性格開朗多了。”劉奕鴻的媽媽由衷地感謝學校和老師。
校內課后服務,在減負與提質中找到平衡點,這是株洲市教育局從一開始就重點考慮的制度設計。
“校內課后服務是學校教育的延伸,不是學生的自習課,也不是學生的補習課,更不是放羊式管理。”吳安浩說,合理利用校內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好校內課后服務活動,既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要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讓課后服務真正成為“減負提質”的民生工程。
2019年,在天元區試點的基礎上,株洲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圍內全面開展校內課后服務,精心設計“1+X”課后服務項目,“1”是每天拿出1個課時進行作業輔導,是規定動作,是基本要求;“X”是用其他課時進行音體美及各類社團活動,是自選動作,是自主安排。
株洲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李建國說,株洲市在做實“1”方面花功夫,在做大“X”方面下氣力,充分發揮“1”和“X”的功能,讓“1”成為義務教育減負的主要途徑,讓“X”成為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主要陣地。
做實“1”,減輕學業負擔有保障。記者在多校了解到,教師精細的課后指導,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當天的學習任務,完成當天的作業內容。在作業完成方面,相比社會機構提供的課外培訓,校內課后服務師資隊伍更專業,尤其是作為學生平時的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這種課后指導,既可以及時解決當天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可以及時完成當天布置的適量作業,還可以避免家長不必要的焦慮,實現學生課后作業的真正減負。
做大“X”,學生全面發展有平臺。各學校精心設計各類藝術、體育、拓展、科技等課程和社團,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這些課程的開設,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平臺,這些社團活動的開展,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提供了支撐,隨著課后服務的有序推進,隨著學生的深度參與,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天元區尚格小學每天除了集中1個課時進行作業輔導外,還組建了21個社團,例如音樂類的陶笛、豎笛、合唱,體育類的武術、健美操、足球、網球、籃球,科學探索類的耘夢園等。
“這些社團活動精彩紛呈,滿足了家長需求,促進了孩子成長,凸顯了學校特色,極大地增強了學校活力。”尚格小學校長馬謀幸說。
尋求教師奉獻與服務可持續性發展的平衡
推進課后服務,教師是關鍵。
“老師自己也有小孩需要接送,有老人需要照顧。”株洲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長齊長新說,推進課后服務,必須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經濟待遇等保障,但也不能說讓教師完全不講奉獻,必須在這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讓教師接受,讓家長接受,讓課后服務可持續性發展。
要給予一定經濟待遇,必須收取一定費用。但在2019年,株洲全面推行課后服務時,政策并不明朗,能不能收費?怎么收?收多少?怎么用?當時上級政策并沒有具體明確。
這是個“雷區”,但必須蹚過。此時,株洲市委、市政府給予了重要支持,株洲市發改委、株洲市教育局先后聯合下發了兩個文件,為株洲市課后服務收費提供了依據。
這在湖南是第一個。
株洲市總體原則是,課后服務為公益非營利,體現教師的奉獻與情懷。明確了收費標準最高不超過5元每課時,每天不超過10元,對建檔立卡困難家庭的子女實行免費。收取的費用主要是用于支付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額外工作報酬和開展服務的各類設施耗材。
“收取費用不多,遠遠比不上校外培訓機構,家長普遍接受;教師主要講奉獻,又給予了一定待遇,尋求了多方平衡,讓課后服務實現了健康可持續發展。”李建國說,對于廣大教師來說,在此項工作中,收費低廉,報酬微薄,打破了原來教師的作息時間,許多學校開會都要利用中午時間,或者安排在晚上6點鐘以后,非常辛苦,充分體現了教師的責任擔當。
為順利推進課后服務,株洲市結合師德師風建設,以黨員示范崗、單項評優評先等方式,引導教師積極參與。全市教師參與課后服務熱情高漲。“我們學校除了一位心臟做過手術的老師和一位臨近退休的老教師,其他老師都參與進來了。”天元區鑿石小學校長湯彩霞說。
目前,株洲市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覆蓋全市10個縣、市、區,截至6月底,共有448所學校參與,城區小學課后服務人數達到城區小學生總數的62%,城區中學課后服務人數達到城區中學生總人數的64%。參加課后服務的小學教師達到小學教師總人數的83%,中學參與課后服務的教師比例達91%,在學校普及范圍和師生參與率上,真正做到了覆蓋全市。
尋求彈性離校與安全管理的平衡
在課后服務結束時,還有部分家長因為種種原因,仍不能及時來接孩子回家,怎么辦?
為了進一步解決這部分家長的后顧之憂,株洲市積極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學校根據家長特殊情況提供延時服務,實行學生彈性離校,教師彈性值班。這在不少學校已經開展。
荷塘區教育局鼓勵學校做好“彈性離校”服務,特別設置了課后服務彈性時間,最遲可以延長到晚上6點,并加大教師開展社團活動之后的延時工作獎勵力度,提高教師服務意愿。該區紅旗路小學,家長可以結合自己的情況,向學校提交申請延時接送孩子的時間,學校根據家長的申請統計學生離校時間,再統籌安排延時放學時間段。
蘆淞區立人小學負責延時放學的教師,由參與校內課后服務工作的教師輪流值班,延時放學的學生統一安排在固定的教室進行自主閱讀、課后作業、集體游戲等。
“延時服務是讓教育資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是盡力而為,因校而異。因此,全市沒有提出統一要求。”齊長新說,實際上,彈性離校給學校管理帶來了很大難度,學校承擔了更大責任。彈性離校在方便家長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學生安全等問題。
因此,對于彈性離校制度,株洲市把學生安全擺在首位,要求每一項課后服務做到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每一位服務教師對學生點名,對缺勤的學生、延時的學生進行嚴密跟蹤,及時與家長進行溝通。部分學校還與公交專線協調,延長開行時間,充分對接學生。
天元區鑿石小學對于下午5點半以后還未接走的學生,集中安排在晚接點,每天都安排兩名教師負責晚接點安全和秩序管理,并充分利用家長力量,家委會專門成立了安全部,設立12個護學崗點位,實行家長輪流值班,幾年來,保障了1700多名參與課后服務學生“零事故”。
該校家委會主席尋俊華說:“安全是重中之重,家委會與學校充分配合,建立了家委會、學校、年級、班級四級安全機制,確保了孩子安全離校。”
“費用更便宜,學生更安全,家長更安心,課后生活更豐富。”吳安浩說,株洲推行課后服務三年來,做到了學生發展更加全面,家長的獲得感進一步增強,社會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教師專業素養進一步提升,學校特色更加鮮明,校內課后服務成為了一項真正解決百姓問題、實現教育惠民的民生工程。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