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國偉業中發出青春之聲 ——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觀察
█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特別報道
隨著南昌大學“中科光芯——硅基無熒光粉發光芯片產業化應用”團隊捧起冠軍獎杯,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于10月15日圓滿落幕。
回望3天的總決賽歷程,大學生們展現出“強國有我”的昂揚姿態,詮釋了中國青年的理想與追求、責任與擔當。
家國情懷
憑借27年來的扎實工作,復旦大學博士生醫療服務團獲得本次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金獎。
服務團成立于1994年。27年來,服務團的足跡遍布13省份19個貧困縣、29所醫院,為當地百姓送去優質醫療資源,探索醫療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年輕的醫生們也在鄉土的奔波中,收獲了內心的富足。“我是今年剛畢業的醫學博士,有機會發揮所長為當地百姓做些實事,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莫少波說。
在本次大賽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上,大學生更加關注革命老區,青年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也得以彰顯。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共有2586所院校的40萬個創新創業團隊、181萬名大學生扎根革命老區、城鄉社區創新創業,共對接農戶105萬戶、企業2.1萬多家,簽訂合作協議3萬余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年們的愛國之情不僅在紅旅賽道展現。本次大賽各項賽道細分出現代農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社會服務、文化創意服務等多個類別,大學生們濃厚的家國情懷洋溢在各個類別上。
浙江師范大學“金優科技”團隊持續探索農作物高效光合育種。路演中,團隊特別向袁隆平先生致敬:“我們深受袁隆平先生感召,愿為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奮斗終生。”
山東協和學院參賽項目為“抗生素用藥指示三聯卡”。項目負責人周海蕓說:“合理使用抗生素對健康至關重要。要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藍圖,我們青年學子責無旁貸。”
自立自強
“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
“我們瞄準的就是‘卡脖子’,要突破就突破國內瓶頸。”
“要打破國際壟斷,研發出更好更便宜的產品。”
3天大賽里,參賽選手們熱烈地交流著。
昂揚的精神來源于研發的底氣。本次大賽涌現出一批填補國內技術空白乃至在國際上都有一定競爭力的項目,彰顯了年輕學子們的才華和闖勁。
南昌大學的冠軍項目基于江風益院士團隊的科研成果“硅基金黃光LED技術”。該技術打破美日LED照明技術壟斷,開拓了“中國芯”世界LED照明第三條技術路線。團隊負責人趙賀琦說:“這是由中國人在國際上首次發明的照明技術,從此我們不必再受LED照明專利的限制了!”
重慶大學“一脈相傳”團隊攜“油脈”系列產品參賽。2014年,在參觀石油裝備展時,還在讀本科的豐宇宸和伙伴們得知我國石油鉆探的旋轉導向系統高度依賴進口。他們立下宏愿,歷經7年潛心鉆研,上萬次傳輸實驗,提出全新技術路線,在國際上首創共享通道無線能量與信息同步傳輸技術,實現了高端裝備核心技術的中國創造。“我們致力于鑄就國之利器的紅色血脈!”豐宇宸自豪地說。
記者梳理進入高教主賽道三強排位賽的34個項目,瞄準高精尖技術的項目達20個,涵蓋航空航天、材料、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
“本次大賽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參賽團隊更加重視對先進技術的研發和掌握,尤其令人鼓舞的是,越來越多的項目開始走原創技術路線,不再只是對現有技術的增補。”總決賽特邀點評嘉賓、浙江大學教授吳曉波說。
育人育才
既是科研平臺,也是產業平臺,更是育人平臺。大多數參賽項目,都體現出這樣的特點。
總決賽季軍團隊成員、浙江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四學生陳天潤對此感受頗深。便攜式自行走打印機GoPrint的誕生,是他和室友跨學科頭腦風暴、親自動手設計制造的結果。產業平臺搭建好后,該項目又可以培養學弟學妹們的實踐能力。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生鞠馨是“養精蓄銳:用科技助力生態家庭牧場減畜增收”項目的負責人。項目在內蒙古四子王旗的示范基地實施以來,取得家庭牧場減畜32%、出欄家畜體重增加22%、牧場凈收入提高42%的成績,為減輕草原生態負擔、提高牧民收入探索新路。與此同時,團隊6名技術骨干帶領18名碩博研究生建成兩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來自草學、生態學6個專業的碩博團隊長期駐守。“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用一線生產生活需求引領學習,我們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本事。”鞠馨說。
“大賽促進了一場立體推進的雙創教育改革,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人才培養范式發生深刻變革。”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說。
據悉,目前,全國高校已普遍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累計開課3萬余門。各高校聘請行業優秀人才擔任雙創教師,專職教師近3.5萬人,兼職導師13.9萬余人。
吳巖表示,大賽與創新創業教育伴生成長,為新時代大學生綻放自我、展現風采、服務國家提供了新平臺,為世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本報南昌10月15日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