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校企雙向奔赴促畢業生高質量就業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6-17  閱讀:次   |
42.9K

  時下,因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蕩,國內消費、投資、出口均受到較大影響,中小企業困難凸顯。可以說,中小企業的用工需求對今年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形成了一系列負面的連鎖反應。

  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由政府、高校、用人單位及大學生自身等相互影響與制約的耦合系統,其中高校和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供需主體。也就是說,高校與企業的融合度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研究表明,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客觀而言,中小企業不僅是我國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也為高校畢業生就業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為了穩定市場主體,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全部退還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存量留抵稅額;實施緩繳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費政策;對經營困難的中小微企業給予房租、擔保費、貸款利息等補貼;發放一次性留工培訓補助……

  無疑,政策“紅利”的釋放對于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由于我國產業正邁入騰籠換鳥的新發展階段。從價值鏈角度來看,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門類齊全、產業鏈完整,正在逐步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研發、服務正在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優勢,工業4.0已展開應用,并在家電、核電、高鐵、機械工程設備等領域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因此,要確保高校畢業生長期穩定就業、就好業,就需要高校和企業形成共建機制,實現在校學生和企業員工身份的無縫轉換。

  事實上,高校畢業生所學專業技能與企業所需人才的匹配率和對口率是影響就業的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視的是,長期以來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壁爐現象”使得供求之間存在諸多斷點。一方面,企業對人才需求仍大量存在,但是找到適合的人才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很多大學生又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存在較大缺口,因此就出現了有的一崗難求、有的無人問津的尷尬之境。

  因此,要實現高校畢業生精準、高質、對位就業,就需要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體系,轉變高等教育的育人方式。高校要根據中小企業對行業技能人才和創新人才的需求,推動培養鏈、教育鏈向價值鏈、創新鏈的有機轉換,加速高校育人方式變革,以變革適應我國產業體系的轉型升級要求,真正與企業實現雙向奔赴、融合共進。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在教育主體上,需要建立由一元到多元的育人機制。高校需改變過去“單相思”的人才培養模式,開門辦學,讓企業真正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中來。企業也不能僅僅只是每年招人招工才到高校,而是要真正參與到高校的辦學過程之中,成為重要的辦學主體。具體地講,就是要真正實現高校與企業牽手和聯姻,培養入職就能上手的行業精英、技術能手。

  對于高校而言,要轉變育人觀念,堅持面向市場的辦學取向,以真實需求為晴雨表,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既要主動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為國育才”,培養高精尖人才,也要加強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復合型和實用型人才。不能盲目跟風“擠熱門”,要立足自身優勢和特色,加強專業和學科建設,建設好產業發展急需人才的專業,對于就業率不高的專業,減少招生規模甚至停招。要優化課程設置和培養方式變革,通過項目式、情境式和模塊化教學讓學生學有所獲。完善綜合育人機制,將課堂搬到企業一線和車間,開展實訓實踐教學,實現課堂與一線生產零距離。

  企業也要充分發揮自身對市場的風向感知優勢,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需求,深入參與到高校專業規劃論證、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師資培養中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資金、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場地和人才資源等,與高校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甚至如何考等方面為高校提出建設性意見。同時,借助高校人才和智力集成優勢,將高校研究成果充分運用到企業的一線生產實踐,這樣既能使企業在產品改良、現代治理、市場深度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效益,也能持續為高校畢業生穩定就業帶來更多新機遇,以良性互動推動良性發展。

  (作者張筠系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特約研究員)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