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鮑十:“紅色經典帶給我最初的文學啟蒙”
中新網廣州8月8日電 (程景偉 李曼霞)廣州文藝市民空間“大師下午茶”活動8日在線上舉辦,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鮑十應邀以“中國紅色文學漫談”為主題進行交流與分享。“紅色經典帶給我最初的文學啟蒙”,他表示,他從閱讀紅色經典中形成了對于文學的興趣。
鮑十在文學創作領域深耕多年,著有中短篇小說集《拜莊》,長篇小說《癡迷》《好運之年》等。作品被多種選刊選載或收入各種年度選本,中篇代表作《紀念》曾被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我的父親母親》。
在波瀾壯闊的近百年歷史中,中國涌現出一部又一部反映時代、激勵人心的紅色經典。“盡管時代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但這些經典作品仍具有傳世價值。”鮑十認為,一方面能夠幫助人們更加直觀地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重溫過去的艱苦斗爭與輝煌成就;另一方面,讀者也可以從中學習到寫作與表達技巧,不斷提升自身的表達能力和文化修養。
少年時代,鮑十便閱讀了大量文學作品。他將這段閱讀過程比喻為“吃書”:“我生長在農村,沒有圖書館,只能從別處借書,本村借完就去外村,走十幾里路不在話下。”因為著急歸還,借來的書籍他都如饑似渴地在幾天之內快速“吃完”。
鮑十大量閱讀的年代,正好是紅色文學蓬勃發展并受到廣泛歡迎的時期。據鮑十介紹,他最開始閱讀的紅色文學包括劉流的《烈火金剛》、柳青的《銅墻鐵壁》等小說。“小說中的英雄事跡帶給我極大的精神觸動”,從這些小說中,鮑十不僅了解了形象化的歷史事件,還形成了對于文學的最初興趣。
近現代的廣東是一片革命熱土、文藝沃土。鮑十表示,在紅色經典的創作熱潮中,廣東不僅沒有缺席,還貢獻了多部優秀作品,匯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歐陽山的《三家巷》不僅代表著廣東的文學成就,它對人物的生動刻畫、對市井生活的細致描寫以及對于革命歷史的忠實記錄,還使它成為中國紅色文學中的經典名作。此外,陳殘云的《香飄四季》、黃谷柳的《蝦球傳》以及梁信的《紅色娘子軍》等作品,對革命年代或建設時期進行了忠實記錄與形象表達,同樣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學價值。
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鮑十總結出廣東文學相比于北方文學的差異:北方文學常常通過激烈的矛盾沖突與戲劇化的情節來吸引讀者,而廣東的紅色文學更加注重生活氣息的渲染,因而能夠比較全面、深刻地展示出地域風情與人物性情。
這些紅色經典已經成為廣東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當下,如何充分開掘并活化這類資源?鮑十認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保護相關物質遺產,為讀者們理解經典、追憶作者創建物質載體,如設立歐陽山紀念館等;另一方面,是利用新興文藝形式和現代媒體技術,對以往的紅色經典進行二次創作,繼續擴大其影響。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