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脫貧攻堅 《在群山之間》中的時代、生活與自我
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高凱)“我不想寫成掛職筆記,而是想通過一篇篇文章記錄下我對生活真切的感觸和思考。在這部作品中,我做到了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真誠地實現自我表達。”日前,作家陳濤這樣談及自己的作品《在群山之間》。
2015年7月,作家陳濤赴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縣冶力關鎮池溝村任職“第一書記”。《在群山之間》是陳濤以“第一書記”的視角對當地的記錄、觀察與思考。從他的描寫中,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既可以看到現實的復雜不易、眾生世相與感人瞬間,也可以看到鄉村振興令人欣喜的進展,給人以美好前景的暢想。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回望、當時、世風、青年。作者以此分類,回顧任職生活,梳理脫貧攻堅工作,思考鄉村振興的難點,既書寫成績,也揭示困境;不僅為時代而歌,更與時代同行。作者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本書也入選2021年中宣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名單。
27日,陳濤《在群山之間》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著名文學評論家孟繁華等多位文壇名家出席并參與研討。此次活動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和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聯合主辦。會議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執行董事(社長)、黨委書記、總編輯宋強主持。
參與當天研討會的專家還有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中國散文學會會長葉梅,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賀紹俊,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孔令燕,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開發,《十月》雜志主編陳東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莉,以及遼寧人民出版社常務副社長、副總編輯蔡文祥、副總編輯張洪、艾明秋等。
與會專家認為,《在群山之間》所關注的邊遠地區脫貧攻堅問題,是當下重要的現實議題。在重大主題面前,文學以其獨有的方式參與其中并發揮了作用。
邱華棟認為,這本書突出體現了個人和時代的關系。每一代人,特別是年輕人,都要在時代洪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群山之間》恰恰體現出陳濤作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主動尋找與時代的關系和定位,找到自己的價值。同時,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十分細致,寫下很多生動的人物,文章有結構之美與文辭之美。作者還在書中寫出了自我心靈的成長。時代、生活和自我,這三者在書中得到了非常好的統一。
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孟繁華認為這部作品與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作品相比,有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講述主體和講述對象的關系,是以“我”來講述的。在他看來,這本書既是抒情詩,又是憂思錄。作者在描寫當地風土人情的時候,是一首抒情詩。在考慮到教育問題,孩子們未來前途,以及如何解決貧困這類問題的時候,則自然而然流露出作者的家國情懷。
葉梅也曾經在基層工作多年,陳濤在書中寫到的那種生活和孤獨感,都讓她感同身受。在閱讀中她切實感受到了個人和時代的融合,文學與時代的融合。現實為文學提供了源泉,也為他提供了創作的動力。同時,他也認為陳濤是一個有理想有夢想有設想有思想的青年人,他用心創作的那些充滿真實情感的文章足以打動許多的人。
賀紹俊談到,這是一本帶有很強自我意識的作品。自己在閱讀中,看到一位心懷文學理想的作者,無意之中把理想播撒在土地上,開出一朵朵艷麗的花,匯集起來就是這本書。從書中,賀紹俊還看到了一種救贖。作者在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中,對人生的理解和態度,包括世界觀都發生了變化。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實際上是一種重建。陳濤的文字充滿詩意,以詩的含蓄表達了救贖的復雜性。
黃開發教授認為,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本成熟、厚實的散文作品,也是一部帶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個人風格的非虛構作品。在書中,個人的主體性得到了突出,對孤獨感的書寫令人難忘。在他看來,書中展現出的層次對照,理想與現實,行動心理的對照,讓這本書很豐富,很有層次,有對比,有很多人性的內容。《在群山之間》可以說是文質彬彬的,更傾向于“質”,有自己的硬核,屬于質勝之美。
張莉表示,我們在讀這個作品時,之所以不會感到違和,是因為作者完全把自己沉入到當地的空間環境,成為那里的一份子。當地人的困難、憂慮他都有,而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角色。在這一點上,作者的自我認知非常好。另外,陳濤這個作品是情感的產物,他通過一種質樸的表達方式,生成一種共情和共鳴的東西。
陳濤透露,自己的下一本書將聚焦鄉村教育問題。(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