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三星堆》講述考古故事 搭建學者與大眾溝通的橋梁
中新網北京9月16日電 (記者 應妮)無論在學界還是在公眾領域,三星堆都是近年來影響力最大的考古遺址。1986年兩個“祭祀坑”發現,青銅大立人、金面罩、青銅人頭像、扶桑神樹、縱目面具,震撼了世人。一時之間,關于三星堆的推測眾說紛紜,多年來一直是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也是大眾耳熟能詳的考古遺址。
由三聯書店出版社推出的《追尋三星堆:探訪長江流域的青銅文明》16日線上首發,該書獨辟蹊徑,匯集了六位記者和主筆的采編文章,以及三位攝影師拍攝的遺址、文物照片,力求以更通俗的講述,為讀者解答關于這個神秘遺址的方方面面。
眾所周知,考古學是一門極其專業的學問,發掘遵循嚴格的流程,研究遵守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規矩。向公眾普及真正的考古學知識,是非常難的,需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還要有很強的轉化語言、駕馭文字的能力。好的學者,不見得可以成為好的知識普及者。
《追尋三星堆》另辟蹊徑,開辟一種有效的知識傳播方式。本書作者包括了《三聯生活周刊》的六位記者和主筆以及三位攝影師,他們親自走訪和實地考察了三星堆遺址、寶墩遺址、金沙遺址,以及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盤龍城、炭河里等遺址,將三星堆以及圍繞它的遺址進行了準確的概括,從標題可見一斑,比如寶墩遺址是“通往三星堆文化的重要探源”,金沙遺址“繼起的新中心”,盤龍城“商之南土中心”,炭河里“走進寧鄉青銅器群謎題”,吳城-新干大洋洲-牛城是“商代江南”……這些簡單描述,準確而生動,很有可讀性。
對與之相關的問題,作者們也進行了走訪和考察。例如古蜀國的神話和傳說、葛維漢和三星堆的研究歷史以及商代銅礦從哪里來,有效及時地進行知識背景的補充和延展。
記者們站在觀者角度,以行走、探訪為方式,提出了讀者感興趣的問題,并獲得答案。書中對三位專家學者的訪談,提供了大量權威資料,破解了以往存在的很多誤解和謎題。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孫華教授的訪談,解答了目前對三星堆古城址的共識、如何解釋城址“法天象地”的格局、為什么三星堆有這么多猜測和假說等問題。
書中,84歲高齡的考古大家李伯謙講述了自己幾十年的考古生涯,特別是他如何將中原青銅文明和南方、北方各地青銅文明放在一起比較,鳥瞰整個夏商周的中國版圖、建立一個宏觀體系的,對讀者來說,這是珍貴的分享。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施勁松研究員的訪談,為讀者描繪了長江流域青銅時代的文明圖景,也為本書做了一個圓滿的解答和收束。他接受采訪時曾說,“每一項考古發現都或多或少地改變著我們的歷史觀”。
的確,考古是發現的學問,也是解讀的學問。《追尋三星堆》為讀者理解考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是止步于新鮮獵奇,還是深入其中?(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