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劇名段唱響湖廣會館
“會館有戲”系列演出啟動,精品文藝演出助力會館舊址活化利用
經典名劇名段唱響湖廣會館
9月29日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辦,東城區委宣傳部、西城區委宣傳部、北京演藝集團承辦的“會館有戲”系列演出之“遇見湖廣”拉開帷幕。在200余年歷史的湖廣會館舊址戲樓,現場觀眾近距離觀看由北京演藝集團策劃、創排,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聯合北京市五大戲曲院團共同呈現的沉浸式戲曲演出,或鏗鏘高亢或低吟婉轉的戲曲唱腔,在古樸幽雅、雕梁畫棟的建筑風格中,配合絢麗燈光效果,中華傳統文化瑰寶的魅力在會館盡情綻放。
9月29日起,西城湖廣會館舊址、東城顏料會館舊址將陸續推出“會館有戲”系列演出,未來還將擴大到北京其它幾所會館舊址,持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
會館空間煥發新生
坐落在虎坊橋西南角的湖廣會館始建于1807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1830年增設戲樓,是目前北京僅存建有戲樓的著名會館舊址之一,也是按原有格局修復并對外開放的第一所會館舊址。
9月29日晚的啟動演出將湖廣會館劃分為兩個區域,門廊與文昌閣院子為“沉浸”區,觀眾走進會館后,“會館有戲”的LOGO在燈光映照下格外醒目,進門兩側的文藝院團周邊產品售賣,以經典戲曲角色為創意設計的“表情包”映入眼簾,為古老的會館增添了多樣的創意元素。演出之外,觀眾還可以在文昌閣院子里體驗一把戲曲《西廂案》“劇本殺”。
“演出區”所在的戲樓,歷史上許多梨園界表演藝術家都曾在此登臺獻藝,比如譚鑫培、陳德霖、梅蘭芳、京劇名票王君直等。
眾多名角表演名劇名段
負責整場演出創意執行的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導演王炳燃介紹,當晚演出分為會館·緣起、會館·大師、會館·有戲三個篇章,由講述人——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導演、演員孫博和北京民族樂團阮首席李雨涵用邊彈、邊唱、邊說的方式串連全場。
演出匯聚北京市國有戲曲院團的名劇名角,同時,選取各劇種最具代表性、膾炙人口、藝術水準高的經典名劇名段。
在一個小時的演出中,北方昆曲劇院演員中心副主任、文華大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邵天帥,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入室弟子鄭瀟,北京京劇院國家二級演奏員尚靖雅,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劇團首席藝術家盛國生,國家一級演員、北京市曲劇團首席藝術家盧雪文,國家一級演員、新派藝術第三代傳人王麗京,國家一級演員、趙麗蓉表演風格傳承人李妮,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領銜主演張慧芳,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韓巨明,北京京劇院優秀馬派老生張凱,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王洪玲,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獲得者王英會等藝術家先后亮相,分別帶來昆曲《長生殿》、京劇《霸王別姬》、評劇《花為媒》、京劇《沙家浜》、河北梆子《三擊掌》、北京曲劇《正紅旗下》等傳統戲曲經典作品中的選段。
“會館有戲”下一站走進顏料會館
10月8日,“會館有戲”還將在東城區顏料會館舊址上演。聚焦顏料會館集晉風特色與顏料行業的歷史特點,東城區聯合北京演藝集團精心設計,創作了一臺“小而美”“小而精”的特色演出,努力呈現“老北京傳統”與“新北京時尚”的國潮風尚。
顏料會館的演出以民樂為主,融合京劇、嗩吶、舞蹈、雜技等演出形式,分為“繽紛之夜”“千古晉風”“花好月圓”“楊柳新枝”“小巷情深”五部分,經典的曲目、精彩的演奏,融入科技沉浸式表達,帶領現場觀眾穿越時光隧道,共同領略中華國樂的意境之美。
■ 延展
文藝演出進會館舊址打造“大戲看北京”文化名片
近期,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研究制定了《關于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的工作方案》,著眼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聚焦打造會館演藝新空間,讓更多文藝精品走進群眾生活,形成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新消費,繁榮興盛首都文化。
近年來,東城區、西城區積極推動會館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通過推動文藝院團演出進會館舊址,將進一步拓展會館舊址活化利用途徑,更好發揮中軸線文化功能,讓以會館為代表的歷史建筑重新煥發光彩;著眼激發文藝院團生機活力,在為傳統戲曲、曲藝等優秀文藝內容資源拓展演出空間的同時,通過市場機制增強文藝院團創新創造活力,推出更多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經典作品,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持續打造“會館有戲”文化品牌,形成大戲看北京、好戲在會館的生動局面。
按照北京市委宣傳部統一部署,北京演藝集團還將和東城區、西城區密切合作,根據會館舊址建筑和空間特點,推出“小而美”“小而精”的演出節目,不斷滿足市民群眾對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新京報記者 張赫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