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專家學者聚首重慶忠縣與千年漢闕“對話”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時間:2021-10-18  閱讀:次   |
42.9K

  中新網(wǎng)重慶10月17日電 (記者 何蓬磊 張旭)由北京大學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中心、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fā)展委員會(重慶市文物局)、中共忠縣縣委、忠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全國性文物專項研討會——漢闕文化研討會16日在重慶忠縣舉行。全國各地知名文博專家學者和全國現(xiàn)存漢闕的地方政府相關負責人齊聚忠縣,與千年漢闕“對話”,共賞漢闕美,共話漢闕史。

  漢闕進廣場、進展覽館 忠縣全方位展示利用漢闕文化

  漢闕是我國現(xiàn)存于地面之上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距今已有近2000年歷史,因此被稱為“石質(zhì)漢書”。當前,全國保存較好的漢闕有30余處,其中忠縣就有4處(7座),是全國發(fā)現(xiàn)漢闕最多的區(qū)縣之一。因數(shù)量多、年代久、保存好,忠縣享有“漢闕之鄉(xiāng)”的美譽。

  為集中呈現(xiàn)漢闕這一古代建筑藝術,忠縣在“三峽留城·忠州老街”入口處,打造了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的忠州漢闕廣場,按照1:1復原展示了全國的9處11座漢闕。

  此外,在毗鄰忠州漢闕廣場的忠州展覽館內(nèi),除“三峽庫心·長江盆景”跨區(qū)域發(fā)展忠縣片區(qū)規(guī)劃館、“三峽留城·忠州老街”展覽館外,還專門設置了“漢韻石魂”忠州漢闕文化展覽館,展陳“長歌漢闕”“闕耀忠州”“漢闕風華”三個單元,對漢闕的起源、發(fā)展、興盛及傳承進行了充分表達,讓市民游客可以近距離感受忠州漢闕的前世今生。

  當日上午,與會嘉賓分別參觀了忠州漢闕廣場、忠州展覽館和白公祠文博景區(qū)。來自四川文旅部門的王先生告訴記者,忠州漢闕廣場集中復原展示了來自全國的部分漢闕,規(guī)模罕見,制作精良,連闕身浮雕都栩栩如生,制作水平堪稱一流,充分展示和傳承了彌足珍貴的漢闕文化。

  在白公祠文博景區(qū),記者看到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漢闕——丁房闕和全國唯一的仿木結構重檐重樓式單出闕——無銘闕,都被完好地保存于此。據(jù)了解,這兩座闕都建于東漢中晚期,因三峽工程建設,遷建于此,雖遷建難度很大但都保存完好。

  專家學者聚首忠縣與漢闕“對話” 解讀漢闕文化密碼

  當日下午舉行的漢闕文化研討會,重點圍繞漢闕的歷史與價值、漢闕的保護與展示、漢闕地域文化研究、漢闕綜合研究等主題開展研討,探索如何更好地做好漢闕的保護、展示、研究工作。

  忠縣縣委書記江夏在研討會上表示,忠州的漢闕各有特色,在全國現(xiàn)存諸闕中均以“罕見”著稱,在考古學、歷史學、建筑史和藝術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忠縣舉辦“漢闕文化研討會”,旨在提供展示漢闕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交流平臺,以期更好地做好漢闕的保護、展示和研究,并期待以漢闕文化為橋梁,促進跨省市、跨區(qū)縣文化交流合作。

  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孫華、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羅二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忠縣文管所原所長曾先龍等10位專家學者分別以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發(fā)表了《川渝石闕的地域異同》《論忠縣漢代石闕》《淺談忠縣漢代石闕的保護與利用》《忠縣漢闕》等關于漢闕的主旨演講。

  重慶市文化旅游委黨委委員、二級巡視員鐘前元在研討會上介紹說,川渝地區(qū)是我國漢至六朝時期石闕的主要分布地區(qū),重慶發(fā)現(xiàn)漢闕6處,包括忠縣烏楊闕、丁房闕、無銘闕、鄧家沱石闕,江北區(qū)盤溪無銘闕和萬州區(qū)武陵石闕。其中丁房闕、無銘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整體造型到細部刻畫,重慶的漢闕具有山峽文化的特有風格,是三峽庫區(qū)具有代表性的歷史文化資源,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

  鐘前元表示,重慶市文物部門會同忠縣重點對烏楊闕、丁房闕、無銘闕開展了科學的保護,取得了良好的展示效果。下一步,重慶市將加大三峽文物保護和研究力度,大力創(chuàng)建三峽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努力提升長江三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管理水平。

  忠縣文物部門相關負責人稱,作為三峽庫區(qū)文物大縣,忠縣將以此次研討會的成功舉辦為契機,進一步挖掘鹽文化、巴文化、漢闕文化等文化資源,加快推進皇華城考古遺址公園、石寶寨提檔升級等項目建設,讓文物活在當下,服務當代,促進文旅深度融合,唱響“三峽庫心·長江盆景”大品牌,打造長江三峽黃金旅游帶知名目的地。(完)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