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后疫情時代國際合作 媒體扮演什么角色?
(第四屆進博會)深度|后疫情時代國際合作 媒體扮演什么角色?
中新社上海11月6日電 (記者 王恩博)后疫情時代國際合作勢在必行,媒體應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CGTN承辦、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協辦的“后疫情時代的全球媒體合作”專題研討會6日在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中國現代化與世界新機遇”分論壇期間舉行。與會外國使節、國際機構官員、中外媒體負責人為此尋找答案。
歐亞經濟委員會一體化和宏觀經濟部部長謝爾蓋·格拉濟耶夫說,中國很好地經受了疫情考驗,并重新回到發展軌道。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特點和文化,后疫情時代建立經濟合作格局,打造高附加值技術鏈,產生協同效應,各方更應抱團取暖,發揮自身優勢。
“歷史證明,國家間交流合作是文明延續的原因。”約旦駐華大使胡薩姆·侯賽尼亦指出,交流合作豐富了文明并使不同文明之間關系更加緊密。媒體可以在溝通文明文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促進相互理解合作。而只有共同合作,攜手努力,才能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世界。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王曉暉表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已前所未有地凸顯,如何化解動蕩對全球發展和民眾生活的沖擊,如何攜手推動國際合作,媒體在國際合作中充任什么角色,是否能夠成為國際合作的保障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就成為全球媒體的必答題。
面對無情的病毒,去年以來世界各國媒體就抗擊新冠疫情進行了大量報道,為全球抗疫合作出積極貢獻。但亦有部分媒體在相關議題上炮制虛假新聞、傳播不實信息,這不僅有違新聞基本原則,也損害了人類共同利益。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趙建國說,相互信任是媒體合作的基石,媒體合作應始終秉持客觀、友善和負責任的態度。“任何戴著有色眼鏡的新聞眼,都不可能看清真實的世界,都不可能傳遞客觀真實的信息,對全球抗疫都是有害無益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夏澤翰表示,全球公共衛生問題方面的謠言提醒我們,優質可靠的信息非常重要。希望媒體傳播更多專業信息,幫助人們了解后疫情時代可以做什么、應該做什么。支持可靠信息傳播,減少不實信息影響,對于全球從災難中恢復非常重要。
中國日報社副總編輯孫尚武認為,媒體合作需要為國際合作交流提供更加客觀,更具建設性的信息服務,客觀全面的國際新聞服務是中外合作交流的奠基石和催化劑。媒體應該為受眾提供全面、客觀、公正的媒體服務,否則就會對國際受眾更準確地接受信息產生障礙。
“后疫情時代,新聞需要打破障礙、建立信任。”歐洲新聞臺集團執行委員會成員、全球首席營收官卡羅林·吉布森直言,新冠疫情使全球媒體格局更加混亂,信息錯誤傳播現象時有發生,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上。媒體必須負責任地進行信息輸出,以科學客觀的態度解釋現狀,讓新聞在人們生活中起到積極作用。
與會者普遍認為,作為傳播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助力后疫情時代國際合作,媒體應成為先行者,夯實合作基礎,為各方創造良好交流氛圍。
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蔣安全介紹,該媒體近期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美國、澳大利亞有超過五成民眾日常生活中很少能接觸中國媒體,英國、南非、肯尼亞該比例超六成。同時,美、英約四分之一民眾對中國媒體有剛需,澳大利亞亦超過兩成,南非超過三成,肯尼亞高達四成。“這些數據告訴我們,中國與世界各國媒體的合作才剛剛開始。”
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提到,做好后疫情時代媒體合作有很多方面需要關注,比如根據受眾信息獲取方式變化,快速適應社會化、碎片化、視頻化的傳播方式,運用并合作開發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跟蹤研究元宇宙等新傳播形態雛形,并在制定標準、互聯互通等方面加強探索等,都可以進行合作。
“全球化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媒體要以身作則,共同努力。”馬來西亞星報媒體集團總執行長饒偉孝認為,世界需要去除偏見的新聞報道,在后疫情時代媒體合作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尤其在危機時刻,加強交流合作有助于以更多樣化的方式驗證內容,從而幫助人們作出決策,更好應對挑戰。(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