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

來源:中國新聞網 時間:2022-01-03  閱讀:次   |
42.9K

  中新網衡水1月2日電 題:探訪大運河“非遺”:“活起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

  作者 崔志平 王鵬 王希錄

  “搭錨,噢噢……喂來喂嘍噢……”1月2日,站在河北省故城縣剛落成不久的船夫拉纖、搖櫓、撐篙、起錨的四組青銅像前,年近七旬的《故城探源》主編郝金龍談起當年漳衛南運河的繁盛景象,即興喊起了船工號子。

  船工號子是行船中為配合航運、船務等勞動過程而傳唱的一種民間音樂。“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很大程度上再現了當時故城段運河船工的生活,是活著的歷史。”郝金龍說。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南北水運通道,京杭大運河被稱為“流動的文化”,其中,漳衛南運河故城段為流經縣域之最。自元、明、清乃至新中國成立之初,故城縣的鄭口鎮、故城鎮(舊故城縣城)、建國鎮一直是商品集散碼頭。最繁盛時,漳衛南運河故城段一度舳艫相繼,帆檣如林,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應運而生。

  “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種類繁多,可以分為船號和纖號兩大類。”據郝金龍介紹,船號包括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立桅號、打沖號、升篷號、落篷號、絞關號等;纖號則包括拉纖號、閑號等。

  故城縣鄭口鎮果子口村75歲村民吳愛杰說,據當地老輩人說,清末,故城有“走京赴衛”客商學子,返鄉后見碼頭盛景,深感鄭口之繁華,可與“天津衛相媲”。

  “當地碼頭繁華時,漳衛南運河故城段的號工、纖夫、船夫有幾百人之多。”故城縣政府縣志辦公室副主編周冉說,他們將行船的號子貫穿于整個勞動過程,由于船上勞動強度不一,內河航行環境不同,船號變化的幅度也不同,但都極具故城特色。

  “比如簡短利落的‘起錨號’,一人喊號,眾人應和,堅決有力,是故城人豪爽、勤勞群體性格的詮釋。行進中,纖繩拉緊,勒進故城漢子的赤膊,‘打沖號’拉開勞動號角,音符如同定音鼓。”周冉稱。

  作為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遺存下來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在音樂方面高亢、有力而富于變化,歌詞多是即興創作,隨意性很大,可以喊唱沿途風光歷史人物,也可以喊唱名勝古跡,內容因“號頭”的職業素養而異,不固定,極具獨特的藝術魅力。

  “雖然當地已整理出了起錨號、搖櫓號、撐篙號、拉纖號等,但在挖掘、傳承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故城縣文化館館長李志勇稱,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已成為故城縣的文化名片,但是因遺存的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虛詞多,變化繁復,不易學習和掌握,亟待搶救。

  據介紹,為搶救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城縣對全縣“非遺”進行了全面普查,對26個省市縣級“非遺”進行分類、登記、采錄、建檔,建成“非遺”數據庫,并集結編印《故城非遺》。在普查中搜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工藝品、民俗物品,如漳衛南運河船工號子圖譜等,交由故城縣運河博物館妥善保存。同時,開展“非遺”進校園等活動,并結合旅游開發,搭建“非遺”保護平臺,努力讓“非遺”“活”起來。

  當日,趁著元旦假期來參觀青銅像的故城縣鄭口第三小學學生王雨涵說,聽了郝老師講的運河號子,真切感受到了當年運河的繁榮景象,希望這些“非遺”永遠傳承下去。(完)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