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文化+生態”廊道助力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中新網蘭州1月9日電 (閆姣)“蘭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要充分把握‘因河而生、因河而存、因河而興’的重大優勢,深挖黃河文化資源,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蘭州市社會科學院《蘭州學刊》編輯部編輯劉俊沅如是說。
由甘肅省社科院與蘭州市社科院合作編寫而成的《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8日在蘭州發布,全書分為總報告、經濟篇、社會篇和專題篇四部分,由18個子報告構成,是《甘肅藍皮書》(2022)系列成果。
劉俊沅稱,通過構筑黃河文化廊道和黃河生態廊道,形成文化新場景。把黃河百里風情線建成展示黃河文化的廊道,利用傳統村落、文物遺跡、人文場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場所,通過實施保護傳承、研究發掘、數字再現等工程,深度開發創作舞臺劇目,強化文化感知體驗,形成黃河文化長廊。重點建設一批開放式沿黃河城市濱水景觀帶狀公園,串聯綠地水景,構筑“河暢、岸綠、水清、景美”濱水景觀長廊。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研究所副研究員代雪玲認為,要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還需要講好“黃河故事”,擦亮文化底色。通過梳理黃河文化價值體系,進一步挖掘整理黃河文化資源,包括文物,傳統音樂、舞蹈、戲曲等非物質文化資源,盤活絲路文化、彩陶文化、民俗文化。
代雪玲建議,利用考古以及現代科技手段,探尋、復原相關遺存,依托水車、羊皮筏子、牛肉面等系列黃河文化元素,打造以黃河母親、黃河鐵橋等為代表具有鮮明的黃河文化地標符號,做到統一整體形象、統一標識標牌、統一基礎設施河環境、統一解說標準、統一服務標準等,彰顯“黃河之都、金城蘭州”的魅力。
此外,在代雪玲看來,蘭州也應結合推進黃河文化旅游帶建設,充分發揮沿黃大項目、大景區、大企業的引領作用,以“黃河文化+”模式,推動新業態新產業規模化、高端化、精品化發展,實現以黃河為特色的產業帶動,促進高質量發展。
蘭州是我國唯一一座黃河穿越而過的省會城市。據《蘭州市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分析與預測(2022)》中《蘭州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研究》分析,蘭州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對于厚植文化自信、保護與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完)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