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建設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取得歷史性成就—— 三年磨一課 育人譜新篇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辦好學校思政課的重大意義,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3月17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3年來貫徹落實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精神工作進展成效。3年來,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直接領導下,教育部黨組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構建思政金課體系為基礎,以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為抓手,以共建共享優質資源為突破,切實推動思政課建設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取得歷史性成就。
一堂“金課”:
聚焦鑄魂育人,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觸動心靈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思政課如何把“有意義”講得“有意思”?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八個統一”給出答案,強調思政課要增強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3年來,教育部和各地各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聚焦鑄魂育人,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全面領導,形成合力辦好思政課的工作格局,著力構建思政金課體系,不斷完善“三全育人”工作體系。
——創新思政課,印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編寫使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和系列教學輔導用書,思政課課程群不斷健全完善。
——強化課程思政,深入挖掘各門課程中蘊含的育人資源,推動專業課與思政課同向同行。
——善用“大思政課”,把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紅色地標等社會大課堂變為立德樹人的不竭資源,結合新中國成立70周年、建黨百年等重大主題,連續3年舉辦領航計劃,廣大學生愛國熱情不斷高漲。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徐青森給記者提供了一組數字,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發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點建設37家全國重點馬院,教育部支持建設200余個優秀教學科研團隊。2016年至2021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9個增至104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9個增至279個,學位點數量位居各學科前列。他強調說,思政課建設已經成為學校黨的建設工作考核、辦學質量和學科建設重要評估標準。
“我們就是要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論金課!”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兼常務副院長王易在發布會上介紹,該校于2019年在全國率先全面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程,通過吸收最前沿的內容、集中最優秀的教師、給予最全面的保障,確保這門思政必修課的高質量開設。同時,增設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共黨史一百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概論等思政選修課,構建起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本碩博思政課程體系。
沐之以春風、潤之以細雨,于無聲處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游森指出,從2020年德育狀況監測結果來看,中小學生普遍具有積極的人生價值觀。八成以上的中小學生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超過95%的學生報告學校開展過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
“3年來,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大幅提高,廣大教師榮譽感和責任感大大增強,廣大青年學生對黨的創新理論高度認同,‘四個自信’顯著增強,充分彰顯了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徐青森說。
一支“鐵軍”:
堅持固本強基,實現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歷史性突破
講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
發布會上,一組數據令人振奮。截止2021年底,高校思政課專兼職教師超過12.7萬人,較2012年增加7.4萬人,比2018年增加5萬多人,隊伍配備總體達到師生比1∶350的要求。專職思政課教師年輕化成為隊伍發展新態勢,49歲以下教師占77.7%,具有高級職稱的占35%。
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背后是全方位體系化的教師培養體系日益完善。
據介紹,2019年起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列入“國家關鍵領域緊缺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招生計劃”;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榮計劃”設立了思政課研究專項;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設立獎勵基金,獎勵表彰高校優秀思政課教師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生……
與此同時,教育部組織41個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研修基地、32個“手拉手”集體備課中心,開展常態化的研修培訓,每年培訓教師近6000人。在國培計劃中也加強了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培訓。
“輔導員隊伍是思政課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副司長張文斌介紹,截至目前,全國高校專兼職輔導員達到24.08萬人,比2019年增加了約5.2萬人,師生比實現從1:205到1:171的配置,31個省(區、市)輔導員配備實現了整體達標。
更多力量匯集到思政課堂上。3年來,每年有300多位黨政領導干部上講臺、400多位“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等進校園,3年共有300多位“全國勞模”“大國工匠”擔任校外輔導員。
在快速發展下,徐青森敏銳地看到,當下還存在教師配備不平衡、隊伍素質有差距的問題。“我們要堅持精準施策,強化地方和高校黨委的責任,加快補齊教師配備的短板。要進一步完善本碩博一體化的培養體系,繼續堅持效果導向,繼續辦好‘周末理論大講堂’,辦好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研修班示范培訓,提高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還要強化激勵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教師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徐青森說。
一眾“平臺”:
凝聚育人合力,加快信息化建設支撐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200個公眾號,6119萬名粉絲,閱讀量超8.6億次。
3年前,或許很難將這樣的流量大號與思政課聯系在一起。如今,高校思政類公眾號“火”了,直播、短視頻、H5等新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思政課堂,形成了網上“思政大課”新樣態。
“網絡空間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第一環境’,要貼近學生需求。”張文斌表示,為激發學生主體作用,教育部連續舉辦五屆“全國大學生網絡文化節”和“全國高校網絡教育優秀作品推選展示活動”,高校師生創作生產數百萬件優秀網絡文化作品。
徐青森介紹,3年來,教育部推進建設以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和大學生自主學習平臺為核心的全國高校思政課教研系統,建設覆蓋每門思政課,服務一線教師的問題庫、案例庫、素材庫和在線示范課程庫等資源庫,研制開發精品課件,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更為有力的支撐。其中,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改造升級,建成教指委專家值班答疑、聽課記錄、教師研修管理等7個子平臺,累計訪問量500萬人次,實現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精彩。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為思政課賦能,是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一個最突出的體現。”王易將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平臺形象地比作“大超市”。“思政課教師可以在這里管理教學大綱、制作教學課件、創新教學互動,還可以依托移動端,滿足掌上服務需求。思政課教師正是在這里根據學生的‘口味’,挑選‘食材’、烹飪‘大餐’。”王易說。
在基礎教育階段,信息化平臺也正在發揮作用。
游森告訴記者,教育部大力推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遴選開發了一大批各類優質專題教育資源,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在支持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充實豐富德育教育資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我們的集體備課平臺將是交互式、互動式的,除了要向老師們提供這些資源,更重要的是不斷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和豐富資源供給,實現良性互動。我們還要面向學生的‘學’,建設思政課在線學習和實踐成果的展示平臺‘青梨派’,把優質的課程資源提供給學生,也鼓勵學生圍繞學習內容,自主地創作微電影、動漫、音樂等網絡作品上傳平臺進行發布和互動。”徐青森說。
本報北京3月17日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