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文明如何走向世界?《古蜀瑰寶》收官好評如潮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結果出爐,四川考古又一次火上熱搜,來自四川的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和稻城皮洛遺址成為本屆“十大”唯一的“雙子星”。
與此同時,由四川廣播電視臺出品的大型考古紀錄片《古蜀瑰寶》連續3天在CCTV9、四川衛視同步播出,引發全網關注。4月1日晚,《古蜀瑰寶》第三集《交流·互鑒》揭開了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交流發展路徑。
節目播出之后,網友紛紛留言表示“終于知道古蜀文明的來路和歸途”“近距離圍觀這么多蜀寶,太美了吧”。這檔考古紀錄片對于觀眾而言,滿滿的都是知識點。
三星堆首次考古影像曝光
1934年,葛維漢及其他三人組成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考古隊,揭開了三星堆考古的序幕。在紀錄片《古蜀瑰寶》之中,這段非常罕見的影像資料曝光,讓觀眾得以見證當時的情景。
52年之后,三星堆遺址“一醒驚天下”。當地磚廠取土時無意發現了三星堆一、二號祭祀坑,包括“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青銅面具”等在內的1700多件重量級玉器、石器與青銅器在這一次發掘中出土。
直至2019年,四川省組織實施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三星堆有了新一輪的發現,三至八號祭祀坑相繼露出真容。在紀錄片中,一張金箔片從五號坑中破土而出,發現、發掘、保護、研究的過程都被如實記錄下來,還有考古人用高科技的手段在發掘的同時進行文物保護,都在鏡頭里一一呈現,令觀眾嘖嘖稱奇。
最早起源于中原的大口尊,是當地政治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工具。但近50年的考古發掘中,四川三星堆、安徽阜南、湖南岳陽、湖南華容、湖北荊州都出土了造型十分相似的大口尊。這些在不同地域存在相似性的文物,一步一步驗證著古代先民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之路。于是,紀錄片《古蜀瑰寶》并沒有止步于“曬寶”,而試圖探尋文化遺址之間的關聯。
探尋散落各地的文化遺址
隨著三星堆“出圈”,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紀錄片中都可以看到蜀地寶藏的身影。但是,以三星堆為原點,全方位、系統梳理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史前文明的紀錄片在國內并不多見,《古蜀瑰寶》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中書寫傳奇。
60多位考古文博專家,歷時兩年,行程萬里,趕赴甘肅省定西市馬家窯遺址、四川省成都市寶墩古城遺址、四川省德陽市桂園橋遺址、湖北省天門市石家河遺址、重慶市忠縣中壩遺址、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遺址,探尋文明之間的關聯。
他們跨越萬里,在山海之間追尋著蜀人的腳步,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對各個遺址的文化與文物的比較,對氣候和植被的試驗,對古道沿途留存遺跡的尋訪,逐漸理清古蜀文明的發展、成長、演進與融合的脈絡。
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金沙遺址出土的一個十節玉琮,引起了考古學家的關注。無論是轉角處的人面紋,還是玉石材質,都指向了良渚文化。但是良渚文化比金沙文化的年代早了至少1000年。兩地相距1900公里。這件玉器是如何穿越時間和空間從良渚來到古蜀國的呢?《古蜀瑰寶》抽絲剝繭,尋找文化傳播、交融的印記。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人們可以看到中華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認同,也見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越南北部地區陸續出土了帶有三星堆文化色彩的牙璋。對于考古學家來說,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價值。2005年到201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三次派出考古工作隊遠赴越南,對其北部的主要遺址及出土文物做了全面考察。
他們推測,最遲從商周之際開始,古蜀文化就已經傳播到越南。那么,古蜀文明是如何走向越南甚至更遠的東南亞地區的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萬嬌決定尋找古道沿途留存下來的遺跡,確認文明傳播的路線。她和隊員一步一步探索著古籍記載的五尺道,希望確定這條向南的通道更多具體的細節。借助現代化設備,她最終確認了宜賓境內的五尺道走向。五尺道進入宜賓后,分為了三條線路,最后在筠連縣匯合通向云南。但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從成都平原到越南的道路是一個復雜的交通網絡,如今被統稱為南方絲綢之路。在千年前,古人就已經自發形成了這樣一條國際性的文化交流通道。古蜀文明輻射的范圍,也隨著這些交流的通道走向了更遠的地方。
回望來路,古蜀文明在遷徙中融合,在融合中成長。從遠古時期到春秋時期早期,古蜀文明持續了2000多年。古蜀文明開放包容,傳承有序,它所呈現出來的嶄新高度,極大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涵。它像燈塔一樣照亮西南地區,是中華文明坐標體系中嶄新的亮點。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曾潔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