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寶典 長卷精魂—— 記著名畫家吳寶林國畫《中醫抗疫圖》長卷
何謂經典之作?——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乃經典也!換句話說,那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收藏、最具彰顯本行業精髓、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稱之為——世紀經典。
26米中國畫《中醫抗疫圖》在岳陽展示
從本質特征上看,它是原則性與獨特性闡釋的結合;它在形態上具有開放性、超越性和多元性;從價值地位上看,經典必須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特征的象征符號。
居湖南岳陽籍國家一級美術師吳寶林的繪畫藝術,算不算經典?或許以個人的眼光無從界定,典范或許可遇不可求,但無可爭議的是,一場曠日持久、完美體現中國之治、中國力量、中國優勢的抗疫世紀之戰,在他的畫筆下呈現出了眾多抗疫之星的形象熠熠生輝。
在1000多年前的北宋京都開封(又稱汴梁、汴京),著名大畫家張擇端,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地描繪了當時開封繁華的市井眾生相——《清明上河圖》。那么,在千年后的今天,在同樣的地點開封,吳寶林用小寫意和工筆手法,結合西畫光影色彩,神形兼備地詮釋了時代英雄群英譜《中醫抗疫圖》。他運用濃淡干濕潑破等不同墨法,勾、點、皴、染的不同筆法,恰到好處地揮就了群英抗疫的壯麗畫卷。
奇人奇事奇跡,奇綻異彩;高才高手高招,高光亮相。徐徐展開這幅長26米,高50厘米有著148名鮮活人物,被眾多媒體譽為《抗疫上河圖》的畫卷,仿佛迎面走來了一個個、一群群,帶著光環,栩栩如生的鮮活人物;仿佛訴說著感人至深、流傳甚廣的經典故事;仿佛鐫刻著弘揚中醫文化、創造奇跡的壯麗史詩;仿佛展示著勇立潮頭、鑄造歷史的濃彩畫卷。
認真審視吳寶林的畫卷,無論從形體明暗、色彩、空間、肌理材質看,無不體現吳寶林的精心構思、精心運神、精益求精的精魂所在。
一幅畫就是一個主題,一幅畫就有一個故事,一幅畫詮釋著一種意境。不到現場,不走進人物心里,不藝術地繪形傳神,很難在武漢、河南、深圳、岳陽本土展出這卷佳作,達到那么轟動的效果,無論是觀眾現場由衷感慨,抑或是湖北衛視、CCTV4頻道主播深度點評,或是畫家自我坦然闡釋,都讓這幅長卷在高光中得到了首肯和高評。
如何讓這幅體現抗疫英雄精魂的長卷向觀眾表達和推薦?我一時語塞,無從下筆。倏忽間、宋•趙恒的《勸學詩》浮上心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車馬多如簇,書中美人顏如玉。靈光一現,有了:畫未動筆治心病,畫面傳神皆精品,畫中盡顯大醫德,畫出通許又通靈。
(一)畫未動筆治心病
2020年1月23日,一場突如其來、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席卷江城,導致大武漢正式啟動全域封城。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隨著病毒的肆虐傳播,全國三十個省市自治區都啟動了抗疫一級響應。時勢造英雄,英雄順時勢,曾用傳神之筆精彩描繪過奧運冠軍和中醫藥文化的吳寶林,順勢而為,毅然拿起了畫筆,他要用筆墨彰顯身邊抗疫和全國抗疫中英雄人物,他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長記錄下這段百年不遇的歷史。
2020年4月,當叢林醫僧釋滌凡在深圳看到吳寶林畫的抗疫作品后作品,非常興奮,立刻推薦他去河南開封通許縣人民醫院(現名為:通許縣第一醫院),為抗疫群體作畫。當時的疫情是全國各地都根據疫情事態進行了嚴格的封控、管控、防控,吳寶林此行無疑是一種壯士斷腕、勇毅逆行的壯舉。
他很快和通許縣人民醫院取得聯系,原來通許縣人民醫院(現名稱,通許第一醫院)是全省唯一“著名國醫大師倪海廈”文化傳承培訓教學基地。倪海廈弟子李宗恩、楊貞兩位教授在此教學,培養一批優秀的中醫精英。
在抗疫初期,社會上許多人對通許縣人民醫院用傳統中醫經方治療新冠提出了許多質疑:一個西醫醫院用中醫豈不是名不符實?既是要用中醫,為什么不用國家頒布的1、2、3號中醫藥方劑、用中醫出了問題誰來負責?面對肆虐的疫情,當時嚴峻的形勢,疫情的態勢是一無疫苗,二無特效藥,三無有效的治療方案。
既無選擇,何不嘗試?何不根據所學老祖宗千年的抗疫經驗,在中醫藥智慧經典中尋找良方呢?
資深護士長王麗和年輕護士小張
在武漢方艙醫院,中醫藥的治療方案取得到了明顯的效果,方使一些人打消一些疑慮,但隨著吹哨人李文亮等醫務人員因感染新冠相繼離世,一種莫名的恐懼與憂慮,涌上了通許人民醫院醫護人員的心頭。在通許縣人民醫院,看到如此驚悚的疫情現狀,一個的年輕護士抱著護士長王麗哭了起來。王麗憐愛的撫摸著護士小張的頭發安慰說:“小張,不要怕! 03年抗擊非典,我們醫院不也挺過來了嗎? 相信黨、相信國家,會采取一切措施保護醫護人員和老百姓安全的”。這個感人的畫面,也不知吳寶林是怎么捕捉到的,也許是因為那經典名言:機遇是賜給隨時有準備的人。一些護士在“定海神針”護士張王麗的激勵下,一個個抗疫英雄脫穎而出。
深得滌凡大師真諦的吳寶林深諳:要學中醫者,必須先學國學,有了仁愛之心,有了治病救人理念,你方可學得進、悟得透、用得上。因此,他把扁鵲上醫治未病理論用在繪畫上,用在治病先治心上。他跟副院長婁愛枝協商,現在許多醫護人員身心疲憊,心里的苦楚無法排解,我可以先教大家學習書畫、藝能養心,藝能韻德,用美學感悟放松身心,直面人生;再到張仲景醫圣祠祭拜,用醫圣的仁心去撫平心中的糾結。都說靜能生慧,這一點可從婁愛枝日記中反映出來。
中央電視臺四套采訪婁愛枝 推薦通許中醫抗疫經驗
要畫好一幅畫,要做到神形兼備,必須走進主人翁的心里。于是,他深入醫院全方位、多層面 、多視角采訪抗擊疫情的各個科室,還仔細研究副院長婁愛枝抗疫工作日記,如果說《拉貝日記》反映了日寇在南京大屠殺時,拉貝設立了四平方公里保護區,拯救了20萬中國人民的壯舉,讓人有口皆碑。那么,《愛枝日記》則反映了通許人民醫院1200名醫護人員,取得抗疫勝利的心歷路程和數十萬開封人民對通許醫院抗疫成就刮目相看的心態轉變。
在這里不妨來采擷一兩篇日記:
一、“2020年4月25日,今天去了醫圣祠,一路上與吳寶林老師一直在交談,好久沒有這么開心了,這段時間以來的壓力一直壓的我喘不過氣來,每天上班,上午工作到11點后就沒精力了,11點后一個病人也不想看診,下午更是一個病人也不想看,因為沒有一點精力了,感到身上有散架的感覺,遇到熟人實在無法推遲(應為辭),也是勉強應付下來,這種困乏是我以前沒有感受到的。在醫圣祠收獲很大,自己身上的責任感又找到了,回來的路上好開心,突然之間感到我好久沒有笑了,感到吳寶林老師,人心很細,很會觀察人,也會做工作,知道怎么讓我們開心。真的,大師就是不一樣”。
二、“2020年5月1日,自從跟隨吳寶林老師學習寫字畫畫以來,有十余天了,每天都感到很開心,大家心無壓力了,也釋放了很多。心里的負擔也放下了很多。總之,由于心無旁騖,工作得心應手,效率有口皆碑,走路都一身輕。現在我們無論走到哪里,一聽到是通許醫院的都會暢通無阻。交警開綠燈,門衛行方便,熟人請吃飯,群眾豎拇指,市長轉觀念……”。
這就是吳寶林畫作中涌現出來的動人故事,這就是吳寶林畫作里涌現出來的有血有肉的鮮活人物,這就是吳寶林畫作里每幅主題畫面的感人故事,言為心聲,畫意神韻,一切讓畫作說話。
(二)畫面傳神皆點晴
吳寶林作畫有一句口頭禪,要使人物肖像傳神,必須先動心,后傾情,再展藝。他畫的倪海廈、釋滌凡、楊貞老師,畫像眼神里充滿著一種睿智深邃、洞查一切又淡然自信的光芒,讓人感到大師級的人物眼神總是那么的傳神、傳奇、傳真。
楊貞老師本來對中醫心念向往。在美國一家醫館親眼見證了倪海廈老師用中醫藥治好一位白人婦女失明的奇跡。那位白人婦女年方30多,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因婦科病,吃西藥而導致失明。雖然他父親是一位名西醫,丈夫是牙科醫生,其兩位親人四處求醫問藥,醫院權威教授說其原因是基因異常,回天無力。所幸碰到了倪海廈教授,根據中醫肝開目明原理,他僅開幾付護肝舒肝中藥和兩次針灸,五天后患者就恢復了視力,這類屢創奇跡的故事比比皆是。楊貞老師因此立即拜師追隨倪教授,潛心研究中醫。回國后,2018年,受通許縣醫院邀請,為患者義診,為醫護人員免費傳授中醫。這位不帶聽診器、不帶測壓儀、不帶溫度計的女醫生,看看學員的舌苔,翻看眼皮,通過把脈,就能準確的說出這些學員要通過許多儀器,化驗、CT掃描才能查出來的疾病,令在場的學員瞠目結舌,這不是現代版的懸絲診脈嗎?旋既在通許掀起了一股學中醫的高潮。這些感人的傳奇,精彩的畫面,在主題為:《結緣中醫》,《國醫傳承》、《對癥下藥》、《神圣使命》、《遠程會診》、《全面防控》作品中都得到了完美體現。
抗疫預防湯劑“甘草干姜湯”
藥劑師蔡倩倩管理中藥藥房,她根據本院抗疫中奈孝凱院長、婁愛枝、科室主任湯英等共同研制出來的配方,及時采購中草藥,由制劑室王彥坤、南院藥房趙英,熬制了抗疫預防湯劑“甘草干姜湯”。這種甘草干姜湯喝下來后,極大地提高了人體的免疫力,不但確保了本院的1200名醫護人員無一感染,通許的交警、環衛人員,社區居民,甚至開封市的市民都是服用的受益者。
(三)畫中盡顯大醫德
要打動別人,先打動自己,要打動別人,先營造意意境,要打動別人,先順應時代。無論是唱歌、寫作、畫畫,概莫能外。
吳寶林作畫,善于捕捉細節,善于觀察微妙,善于順其自然。他職業使然 無論走到哪里,都有多年從事記者職業的敏銳和靈光,一臺手機24小時不離身,無論是走過路過,或是采風專訪,他都會用手機將主人翁的神形隨時捕捉定格。他同時還有一個好習慣,在精心構思中只要一閃現妙不可言的靈感,手機立馬存錄。收盡奇峰打草稿!在刻畫主人翁時,就會有最佳選擇、作品自然呈現。
奈孝凱院長與業務院長沈永軍
在主題為《臨危不懼》的畫面中,奈孝凱院長與70多歲業務院長沈永軍:珠聯璧合的構圖,在疫情爆發時,果斷采取中國治療,這臨危不懼的目光,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河南通許,醫護人員紛紛向吳寶林索要帶有自己見證抗疫歷史的畫卷。
畫中的《萬福隨行》書法,是受邀參加廣東韶關東華禪寺中秋茶話會活動,萬行大和尚宣傳抗疫,現場為作品開光題的字。
在主題為《人民英雄》的畫面中,共和國功勛獲得者鐘南山,人民英雄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陳薇、張定宇,光輝形象奪人眼球,刻骨銘心。
拍攝通許抗疫記實微電影《不怕》
為了真實完整地記錄下這些抗疫英雄,和中醫藥抗疫方法,他還邀請歐陽國忠,共同策劃,拍攝了由通許人民醫院醫護人員本色出演的抗疫記實微電影《不怕》。
抗疫系列作品
創作長卷畫外,他深入武漢、岳陽、廣州、深圳等各地的抗疫現場,為寫生、創作了四尺、四尺對開、八尺畫作,有100多幅,其中一幅《姐妹們》,是疫情剛剛開始、春節期間他所畫身邊八位不同職業的親人、朋友,戴口罩的勒痕,人物:驚恐、無助、淡然、充滿希望、勇敢前行……等,表情神態各異,內涵特質入木三分。
深圳抗疫國畫作品
2022年3月,他又趕赴疫情爆發的深圳,在深圳封城七天的日子里,僅靠朋友余益民送的一斤雞蛋、兩袋面條幾棵白菜,創作完成了:封城之夜、核酸檢測、馳援香港、深圳志愿者等十幾幅作品。
(四)畫出通許又通靈
通許是開封市轄的一個縣城,走進通許縣人民醫院正大門,只見偉大領袖毛主席揮手向前的雕塑和“為人民服務”石碑,巍然聳立。通許人民醫院實現了1250名醫護人員零感染,患者零轉院、零轉重、零死亡、零后遺癥,患者全部康復,當地的老百姓都說是毛爺爺顯靈了,保佑著通許人民安然無恙。
通許第一醫院
當然,更多是通許縣人民醫院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運用中醫藥,積極抗疫,全面防控,取得了世紀之戰的傲人佳績。河南省開封第一例新冠病人治愈出院是在通人民醫院,四名在武漢務工經商春節返鄉的確診者,還有更多的無癥狀感染者,在這里全部治愈出院。醫院1250名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特別是在之后的支援開封市和迎戰德爾塔,奧密克戎等變異病毒防控中,通許縣人民醫院的幾付湯劑3到5天就可治愈感染者。在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動態清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場經歷三年的抗疫,讓名不見經傳的通許縣在河南省墻內開花墻外香,一卷經歷一年多精心創作的中國畫《抗疫上河圖》,讓通許縣人民醫院全國通曉,全醫通靈。
著名書法家為長卷精心題字
2021年7月,長卷在武漢江漢路一號藝術中心展出時,武漢市書協主席萬軍現場親筆題字:“祈福中國”,并鄭重其事地蓋上了三個印章。在岳陽展出時,岳陽著名書法家高樹槐,精心題字“中醫抗疫圖”。
湖北衛視和幾十家媒體,分別深度解讀了吳寶林的《中醫抗疫圖》,稱長卷為《抗疫上河圖》,中央電視臺更是以長達七分鐘的專題,宣傳通許抗疫經驗和推廣預防湯劑“甘草干姜湯”。
可以說,吳寶林不但是用心血、用大愛、用睿智,完成了這幅萬眾矚目的傳世佳作,不但以巨大的熱情,歌頌了通許縣為主體和全國各界各階層民眾抗疫的壯舉,還匠心獨運地盛贊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率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志成城,全民抗疫的壯闊畫面。
作品《眾志成城》
長卷第七組畫是2020年疫情開始,習總書記戴口罩指揮抗疫的側面形象,背景是火神山、雷神山熱火朝天的趕建場景,遠景是三軍將士出戰武漢的畫面,完美的表現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健康至上、生命至上的制度優勢、體制優勢、國家優勢。
第22幅畫面是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5月12日在河南考察調研,第一站來到河南南陽醫圣祠,了解醫圣張仲景生平及其對中醫藥發展做出的貢獻。
中國中醫藥源遠流長
最后一幅畫面是展現人文始祖神農、醫圣張仲景、藥王孫思邈同臺的組合畫面,展示中國幾千年中醫藥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歷史上成功抗擊了三百多次瘟疫。表達了我們將弘揚中醫藥文化,攜手西醫兩個不同的生命科學醫療體系,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2021年6月 岳陽品鑒會照片
這幅宏大精美的卷軼,她全面真實記錄了日常防疫的方法,是個人家庭防疫的指南;抗疫不同階段的中草藥圖畫及藥方,是全社會抗疫教學的手冊。
2021年7月 武漢中醫抗疫作品展合影
吳寶林希望通過出版發行推廣,擴大覆蓋面,讓更多的人通俗易懂地知道這一段真實的歷史,知道疫情不可怕,中醫有辦法!(凌憲德 劉志杰)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