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創新 非遺傳承“活”起來
廣西最具代表性的曲種之一——發源于桂林市的“廣西文場”,是一種清唱劇。其唱詞多取自中國古典詩詞、戲曲,精美典雅;音樂語言則承繼了在中原已成絕響的南曲,與廣西地方藝術彩調、桂劇、山歌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迄今,“廣西文場”已有300多年歷史,它既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在桂北地區廣受歡迎,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2008年6月,它還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然而,這樣一個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與其他傳統藝術形式一樣,在市場經濟環境下面臨著生存和發展困境。
自2015年以來,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的教師們懷著一顆文化擔當的初心,就“廣西文場”的傳承進行探索和實踐,初步解決了缺師資、缺教材、缺作品、缺教法、缺課程體系等實際問題,大膽創新作品的“編”“排”“演”,嘗試適應現代化數字傳播方式,踏出了一條“廣西文場”的創新性傳承之路。
夯實理論基礎,儲備傳承人才
為了保證研究團隊的權威性,桂林師專音樂系專門聘請“廣西文場”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何紅玉、陳秀芬、葉春桃,聯合音樂系8名青年教師組成“廣西文場”保護研究團隊和教學團隊。團隊由集“廣西文場”編、創、演、研于一身的何紅玉擔任理論和創作導師,陳秀芬和葉春桃擔任實踐教學導師,培養音樂系青年教師,為“廣西文場”人才培養儲備了師資。
非遺人才培養具體體現在對特定對象的起源和發展、經典內容的特征分析、傳承人的生平研究、代表性作品的賞析等內容的探究。“廣西文場”保護團隊從文獻資料、傳承人口述、田野調查等材料入手進行研究,將零散的材料梳理、加工、整合后納入教材;從文學和音樂的角度追根溯源,取得了論著、研究論文、創編劇目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為非遺傳承人才培養夯實了理論基礎。
“師徒式”傳幫帶,“演中學、學中演”
師資培養是非遺傳承教學的重中之重。“師徒式”的手耳相傳是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戲曲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廣西文場”保護團隊請傳承人用“師徒式”教學方式進行師資培養,“取法其上”也得乎其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團隊通過對經典作品、理論以及演繹特征的深入分析,結合大學藝術教育的一般規律,經過實驗性教學,總結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并編審了校本教材,成功將“廣西文場”的教學引入音樂系的課堂教學。
非遺傳承項目的載體是作品。團隊以作品的最后演繹為教學目標,制定了詳細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并編審校本教材。將作品排練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以作品的掌握程度為評價的杠桿,結合大學藝術教育的一般規律,通過“廣西文場”賞析講座等方式進行理論知識和整體藝術風格學習。從作品入手,運用觀摩、編排、教唱等手段進行實踐教學,在排練的過程中體會并逐漸掌握“廣西文場”表演的要領“手、眼、身、法、步”,以及演唱的要領“問字要音,依字行腔,字正腔圓”等內容,學生通過“演中學、學中演”進行體驗式學習。最后,以作品演繹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檢驗。
結合時代審美,改善文化生態
為了尋求創新發展之路,與現代人的審美趨向契合,培養更多的年輕觀眾,“廣西文場”保護研究團隊在深入學習研究傳統曲目的基礎上,創作了《漓江邊上文場情》等新作品。團隊將新作品融入學校藝術團的日常排練教學活動中,形成了以作品成型為目標的實踐課程化模式,充分調動了師生參與文化傳承的積極性,跨專業教師的合作教學常態化,結出了豐碩的果實。
為了拓寬“廣西文場”的影響力和傳播途徑,結合現代快速便捷的數字化傳播平臺,在桂林市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局的支持下,桂林師專還專門組織60余名學生,以桂林著名景點為背景,將十余首“廣西文場”現代經典作品拍攝成MV,讓更多民眾通過影像直觀地感受這一古老的藝術。
通過6年的研究與實踐,桂林師專音樂系培養了“廣西文場”專業師資4名,同時有600余名學生受益。學生畢業后分布在桂林、河池、柳州等地區,定期進行演出和交流,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桂林師專音樂系教師新創作的“廣西文場”曲目還進入了桂林市各城區30余所中小學藝術課堂,引導基層藝術教育更加注重文化保護傳承與本土文化特色發展。
(作者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柴倫黨)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