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研究生的“研”字底色亟待增強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課題組發起的全國碩士研究生學習與發展調查發現,碩士生的課題研究能力還有很大提高空間,碩士生的“研”字底色仍不夠鮮明。
碩士研究生科研訓練不足、研究能力不強,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后果。第一,創新是衡量研究生素養的核心要求,科研訓練不足意味著創新人才培養缺乏基本的環節和條件。第二,碩士研究生科研經歷不足,意味著科學研究與碩士生人才培養是相分離的,科教融合的功能沒能發揮,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嚴重不足。第三,碩士學位是通往博士學位的階梯,碩士生研究能力不強會嚴重制約博士生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而制約我國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
碩士研究生科研訓練的載體是課題,關鍵是導師。學生只有在導師的指導下,較為系統地、持續地從事課題研究工作,接受學術訓練,產出科研成果,才能夠真正成長為具有科研潛力的創新人才。導師要對學術前沿問題開展跟蹤研究,努力開拓創新,跟研究生成為一個學術共同體。從國際頂尖人才培養的經驗來看,讓碩士生盡早進入課題組、實驗室,在創造性的科研訓練中,不斷取得新的進步,有助于形成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互相支撐、互相依托、相得益彰的局面。
從國際知名研究型大學的經驗看,大部分碩士研究生呈現出“組織化生存”的特點。來自不同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在多樣性的課題組當中參與課題研究工作,小的課題組只有幾個人,大的課題組則上百人。導師、科研人員、博士后、博士生、碩士生等共同組成一個課題組,以組織化的形態共同完成各種課題研究。碩士研究生一般從事較為初級的研究工作,但是通過跟導師、科研人員和師兄師姐們的合作,可以在科研過程中充分經歷研究性的學習,甚至做出具有創造性的研究工作。
我國碩士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大學原來都是純粹的教學型大學。即便是很多頂尖研究型大學也都是從教學型大學轉型而來,甚至有些“雙一流”高校還沒有完成向研究型大學的轉型。不少高校的碩士生導師過去都是教學型教師,承擔的科研課題非常有限,從事前沿科學研究的經驗不足,在碩士點獲批后才開始參與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自然無法帶領研究生參與高水平的學術研究。20多年來,我國高校科研經費持續高速增長,科技創新工作越來越向高校集聚,這有助于為更多的碩士研究生提供參與科研訓練的機會。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階段發展,碩士研究生教育呈現出大眾化的特征。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將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雖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更加強調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培養,碩士學術學位研究生更加側重學術研究導向,但這并不意味著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可以輕易放棄“研”字底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在注重行業、職業和應用的同時,也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也就是說,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會更加注重專業實習實踐和掛職,但并不意味著就會忽視課題參與和科研經歷。
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研究生教育在培養創新人才、提高創新能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碩士研究生培養應當成為“科研—教學—學習”相互融合的過程,培養單位要不斷完善學科專業設置,不斷提高導師指導水平,促進科教融合和產教融合,著力增強研究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
(作者系同濟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張端鴻)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