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思踐悟百年黨史 忠誠奉獻實干爭先 奮力開創高校招生就業工作新局面
學思踐悟百年黨史 忠誠奉獻實干爭先 奮力開創高校招生就業工作新局面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黨支部書記、司長 王輝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
教育部直屬機關黨委教育部新聞辦中國教育報刊社合辦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取得的偉大成就,莊嚴宣告了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深刻闡明了偉大建黨精神,鮮明提出了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九個必須”的根本要求,展望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是一篇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接續奮斗的綱領性文獻,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推進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堅持忠誠奉獻、擔當作為,奮力開創高校招生、畢業生就業和學籍學歷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融入高校招生就業工作全過程。立德樹人是我們黨對教育根本問題的歷史性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考試招生、畢業生就業和學籍學歷管理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內容。要始終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樹人融入高校考試招生、學生管理和畢業生就業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教育引導學生增強志氣、骨氣、底氣,把個人理想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要落實《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持續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充分發揮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考查的內容體系,突出關鍵能力考查,促進素質教育高質量發展。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就業創業教育和管理服務各環節,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和職業生涯教育,深化細化畢業生就業指導,引導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才觀、就業觀,踐行“志存高遠、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自覺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使命。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要體現。高校招生就業工作事關千家萬戶切身利益,是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我們要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高校招生就業工作的價值追求,全力以赴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要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高考公平保障機制,繼續實施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完善實施重點高校專項計劃。要精心組織“高考護航行動”,統籌做好疫情常態化防控和考試組織,完善部門協作機制,加強考試環境治理,確保考試安全、公平、有序實施。嚴格規范高校藝術體育等特殊類型考試招生工作。要進一步健全制度、嚴格程序、規范管理、強化監督,切實維護教育公平的公信力。要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畢業生就業政策,進一步健全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體系,大力開發政策性崗位,積極拓寬畢業生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要提高就業指導服務精細化、專業化水平,精準幫扶困難群體,支持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努力實現畢業生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要嚴厲打擊“培訓貸”、就業歧視等現象,切實維護畢業生就業合法權益。
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健全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高校招生就業工作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面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要求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挑戰,我們要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兩個大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進一步推動高校招生就業工作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要持續推動實施“強基計劃”,主動對接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著力選拔“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優秀學生,進一步優化招生培養環節,探索本碩博銜接培養模式,為國家選拔培養一批有志于投身關鍵領域科研攻關的好苗子。要指導高校重點向國防軍工、科研單位、高科技企業輸送畢業生,優先滿足關鍵領域行業企業用人需求,積極引導更多畢業生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創業,激勵畢業生“上大舞臺、入主戰場、成大事業”,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向全體中國共產黨員發出了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的偉大號召。我們深感使命光榮,重任在肩。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弘揚和繼承偉大建黨精神,錨定遠大之志、激發進取之心、砥礪擔當之勇,以昂揚姿態奮力開啟高校招生就業工作新征程,努力創造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為建成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貢獻更大力量。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