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思政大課堂開展好“四史”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警惕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再次明確指出:“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形勢政策教育,引導黨員、干部、群眾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繼往開來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項重要課題,切實抓緊抓好抓牢。
首先,要用正確的黨史觀引領青年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也是黨的建設的寶貴資源。要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黨史觀,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真正懂得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真正明白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才能真正夯實“四個自信”的根基。也只有這樣,才能引導青年學生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從而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又紅又專、讓黨放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次,要用先進的科學理論引導青年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增強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對當前國內外形勢與政策進行細致分析解讀,凸顯出“中國特色”,使學生能夠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刻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從歷史的角度和中外關系的維度,確立人生坐標,擔負時代重任,不斷增強制度自信和制度認同。要通過多種方式加強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教育,原原本本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增強青年對歷史與現實問題的解釋力與說服力,為他們掌握這一科學的歷史觀提供堅實基礎。
再其次,要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方法提升思政教育實效。當今的中國,互聯網已成為人們生活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億萬網民在這一平臺獲得信息、交流信息,對人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青年學生更是互聯網重要的使用群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跟上時代發展步伐,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因勢利導,用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大道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動性、生動性和實效性。同時,要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用史實說話,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用青年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和話語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主流價值觀念,提供向上向善的、符合青年人口味的高質量歷史文化產品,使廣大青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
最后,要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真正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知于心、潤于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青年要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學習,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實際、深入實踐,利用好思政社會實踐課,引導廣大青年深入社會生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在實踐中砥礪品行、增長才干、激發斗志,把個人理想追求和國家、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增加對國情和社會的了解,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識的實干家,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鐘雪生 曹鳳月系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