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紅色資源培養有為青年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隨著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呼聲不斷高漲,利用地域文化資源激活當代大學生的使命感、責任感,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等一系列問題,越來越成為高校轉變培養理念、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紅色資源遍布祖國各地,為高校現場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也為高校轉變教學理念、豐富課堂內容、強化思政教育提供了思路和途徑。
高校要深入挖掘紅色革命精神內涵,努力打造特色文化課程,力爭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革命歷史進校園,大學課堂進舊址”雙向互動的教育教學模式,全面實現革命傳統資源向高等教育資源的有效轉化。比如,帶領漢語言文學、美術史、中共黨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專業學生走進革命舊址,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重溫紅軍轉戰陜北路線、走進中共七大會議舊址等,與革命歷史結合,融入生活實踐,讓課堂煥發出無窮的生機與活力,引導學生將書本知識用于廣闊的社會實踐當中。
通過挖掘紅色資源,拓展教學理念,轉化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形成一套形式新穎、強調參與和運用能力的紅色育人模式,讓學生在近距離感受與聆聽中重新領略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不畏艱難、奮勇前進、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光榮革命傳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大學生與一個個用血與肉鑄成的英雄對話,鼓勵大學生更好傳承紅色基因、踐行紅色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更好擔當使命報效國家。
高校應深入分析大學生認知特點,針對紅色資源逐漸開發完善展示式、體驗式、參與式、研討式等多維現場教學模式,借助豐富的革命素材、鮮活的教學場景,有效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親和力與感染力。此外,現場實踐教學可以從前期的活動策劃、人員組織、材料搜集、現場展示,到后期的活動總結、活動宣傳等各個環節,給學生提供一個全方位的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有效平臺。
強化學生品格歷練,以立德樹人為使命,以課程開發為重點,以紅色教育為依托,以社會實踐為抓手,努力做好紅色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打造鮮明的紅色校園文化。創新教學模式,推動紅色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深度融合和有效轉化,全方位提升大學生思維品質,激勵大學生點亮青春夢想,爭做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
(作者李萍系延安大學文學院)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