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
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8個共產黨小組大多和高校及學生有關。在高校中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立黨興黨過程中擔負起了歷史使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是立黨興黨的先倡者。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以高校為依托帶領學生促成了黨的早期組織的建立。1920年10月,李大釗、張申府、張國燾等進步師生在北京大學成立了北京“共產黨小組”。從它誕生之日起就為建立中國共產黨積極努力。如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后轉入天津北洋大學,于1920年秋加入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張太雷就曾擔任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的翻譯和助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做了許多工作。除此之外,在北京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影響下,各地學生團體踴躍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為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建立做了有力鋪墊。黨的一大前后幾年,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唐山交通大學、上海大學、中法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等先后成立了共產黨組織。這些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以先倡者的角色在學生中發展黨員,開展組織建設,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奠定了良好的組織基礎。
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是立黨興黨的先覺者。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西方各種各樣的主義和思想在中國競相出現,從先驗主義到經驗主義,從實用主義到新實在主義,從無政府主義到馬克思主義,眾多“主義”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國人的思想啟蒙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使得很多人陷入了混沌和迷茫。到底哪種“主義”更適合指導中國的發展,對此,中共早期組織的成員們通過創辦刊物或發表文章,與各種社會思潮開展論戰,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學習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在北京,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北大師生在《新青年》《每周評論》《國民》等雜志撰稿,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要義,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需要。在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王盡美聯合鄧恩銘發起成立了“勵新學會”,并創辦了《勵新》學刊,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全國各地進步師生團體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與各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了激烈辯論,從而廓清了很多青年學生的思想。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以先覺者的角色幫助廣大青年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立場,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奠定了廣泛的思想基礎。
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是立黨興黨的先行者。早在建黨之初,關于黨的任務是以研究教育為主,還是以革命運動為主,成為一個爭論焦點。一部分人認為,共產主義革命的條件在中國尚未成熟,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個研究機構,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精深研究;另一部分人認為,中國共產黨不應該只是馬克思主義研究團體,當前首要工作是積極從事工人運動,為共產主義革命做好準備。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率先從行動上開展馬克思主義社會實踐。首先,積極領導學生運動,在各地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11月,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室召開,高尚德、鄧中夏、羅章龍、何孟雄等參加會議,他們確定了社會主義青年團主要工作是廣泛聯絡青年,引導青年團員深入學生宣傳革命思想,帶領學生參與各種革命斗爭,壯大共產主義革命隊伍。其次,積極組織工人運動,建立工會組織,形成廣泛工人聯盟。1920年12月,受李大釗委派,張國燾、鄧中夏、張太雷等到長辛店籌備建立勞動補習學校。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成員以長辛店為據點開展活動,在京漢鐵路沿線創辦工人子弟學校,在工人中培養革命運動的骨干,建立工人俱樂部和職工聯合會組織,有力推動了早期的工人運動發展。高校中成立的中共早期組織以先行者的角色領導學生運動,組織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立黨興黨奠定了堅實社會基礎。
今天,我們正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為青年大學生,我們應像百年前的有志青年一樣,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個人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甘于奉獻、頑強拼搏。
(作者系浙江師范大學姜子瑋 陳森亮。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1GXSZ009YB]成果)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