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以文化人”的時代考卷
曲阜師大實施“文化立校”戰略,培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時代新人—— 答好“以文化人”的時代考卷
“這個器具叫作欹器,未盛水時它是傾斜的,注水到中間位置它便穩穩立住,水注滿它又會翻倒。”近日,曲阜師范大學青年學子通過視頻連線,為英國奧斯特大學的師生們演示了中國古代欹器的使用,形象介紹了儒家的中庸哲學,受到英國師生的歡迎。
“作為孔子家鄉大學的師生,我們有自覺和自信講好孔子故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曲阜師大黨委書記戚萬學介紹,學校堅持發揮身處儒家文化發源地的優勢,在辦學育人實踐中厚植傳統文化特色,近年來深入實施“文化立校”戰略,打造“以文化人”人才培養示范區。
發掘儒家經典資源,打造“以文培元”課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我想這份底氣的重要來源就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東省泰山學者、學校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成積春多年來不斷探索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全過程。他帶領研究團隊打造的“孔子‘和’思想虛擬仿真實驗項目”,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該項目以“互聯網+”賦能傳統文化教育,創制出涵蓋孔子“和”思想主要內容的12個場景,以具象化、可視化的方式表現了孔子“和”思想的抽象內容。
“在人才培養方面,我們專門把‘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目標寫入了大學章程。”學校教務處處長胡凡剛介紹,學校堅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面向所有本科專業開設了“孔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導讀”兩門必修課,同時設置“生活中的儒家倫理”“諸子百家概說”等60余門傳統文化公選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此外,學校堅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指導+儒家優秀文化滋養”特色思政課教學體系,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的“儒學與馬列‘雙經典’研讀”活動被評為山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工作案例。
激活教研相長力量,學術高地賦能“以文化人”
教學特色的彰顯,離不開科研的積淀。
“沒有教學的科研會缺乏生命力,沒有科研的教學會缺少創新力。”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學校副校長胡欽曉表示,學校始終強調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統一,堅持以科研反哺教學,將科研優勢有效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不斷打造學術高地,并以此為“以文化人”賦能。
在實施“文化立校”戰略的過程中,學校切實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著力打造具有儒學特色、齊魯氣派、曲師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新高地:在學科方面注重交叉融合,推動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史等7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聚焦儒學與傳統文化研究,打造“學術特區”放大研究矩陣力量;在學術方面堅持守正創新,主動對接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戰略,打造特色智庫平臺,取得系列標志性成果,持續提升顯示度與貢獻力。
“哲學社會科學承載著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重要使命。”學校校長張洪海說,在加快建設孔子家鄉高水平大學的過程中,學校提出擔當“為國弘文”的使命,就是要放大人才資源、學科平臺等優勢,著力建設具有卓越文化追求、獨特文化標簽、突出文化優勢的大學。
擦亮校園文化品牌,助推“以文傳聲”生動實踐
“從古至今,沒有哪一個中國人不關注教師,因為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教育。”日前,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醒龍在參觀中國教師博物館時說。
學校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師道傳統與答好師德師風建設的時代命題相結合,率先倡議并啟動建設全國首座也是目前唯一一座教師文化主題、師德教育特色博物館——中國教師博物館。2018年首展以來,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7萬多人次參觀體驗,開展了“師德公開課”“中外教師杏壇會講”等一系列以文化人、以文傳聲的生動實踐。
以“斯文在茲”為主題的“孔子大講堂”,以“博文約禮”為主題的青年教師洙泗講堂,以“為政以德”為主題的干部明德講堂,以“見賢思齊”為主題的學生勵志講堂……學校搭建起立體多元的交流互動平臺,發揮身邊人身邊事的引領輻射功能,引導師生在學術上求真、在思想上崇德、在言行上尚美,讓好學樂教蔚成風尚。
“要進一步完善以孔子儒學為特色的教育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交流傳播體系。”在討論學校“十四五”事業發展時,戚萬學強調,要進一步實施好“文化立校”戰略,完善“以文化人”人才培養體系,探索中國大學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的成功范例。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