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醫學院:七十載砥礪奮進 傳薪火再鑄輝煌
川北醫學院坐落于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國文化發祥地南充市,是四川省政府部門舉辦的公立高等醫學院校。1951年至今,學校始終發揚“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秉承“敬業、博愛、求是、創新”的校訓,堅持“以人為本,以質量為生命”的辦學思想,建成一所以醫學為主體,醫、文、管、法、工、教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高等醫學院校。近年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穩步推動“365總體布局”,著力深化綜合改革,扎實推進內涵建設,不斷提高辦學質量,努力建設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人民滿意的高水平醫科大學。
篳路藍縷初心始終
川北醫學院的前身是1951年創辦的西南區川北醫士學校,校址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盡管辦學條件簡陋、基礎薄弱,又歷經二次建校、一次搬遷、五易其名,但創業先輩們始終牢記辦學初心,堅守育人使命,發揚革命先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統,秉承老區人民“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品格,從一間破廟、4間草棚開始,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為己任,孜孜不倦、頑強進取。學校各項事業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孕育出“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辦學精神,并使之成為學校建設發展的不竭動力。
建校之初,學校采取調整辦學規模、縮短學制、修訂教學計劃以及開展專項支農活動等方式,積極支援農業、促進生產。以培養具有“敬業素質、博愛情懷”的高質量學生為目標,不斷鞏固教學建設成果,完善教學工作制度,積極充實教師隊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學校初次改制升格的成功打下堅實基礎。1965年暑期,學校以“南充醫學專科學校”名義預招專科學生。同年11月,南充衛生學校改制為南充醫學專科學校,學制3年,學校正式由中專院校升格為專科學校。升格為專科學校后,學校緊盯升格本科六要素,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新增專業為重點、條件建設為基礎、機構改革為引領,出色地完成了階段性發展任務,為第二次改制升格和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1985年5月,學校升格為本科醫學院校。
邁入全新發展階段,學校牢牢把握國家高教大發展與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辦成“讓人民滿意的高水平大學”為新追求,開辟新校區,建設新院區,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全面開花,學校的各項事業得到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千畝校園、萬人大學”和“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宏偉目標,鞏固和提升了學校辦學精神的豐富內涵。2005年,學校開始招收國外留學生;2006年,獲批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07年,獲評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標志著學校本科教育跨入全國優秀行列。
圍繞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核心,學校以制定章程和提升內部治理水平為現代化大學建設的抓手,以實施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和探索卓越醫生教育培養改革為教學工作提質增效的主線,以廣泛合作、協同創新搭建科學研究平臺和組建科研攻關團隊為科研工作持續深化的舉措,以拓寬醫教研三位一體實踐教學基地提升服務能力和勇擔社會責任為社會服務職能建設的推手,譜寫了一首永葆初心、砥礪奮進的進行曲。
銳意進取桃李芬芳
“十三五”以來,學校堅持改革創新和內涵發展,繼續培養面向基層、信仰堅定、品德優良,具有良好人文底蘊、職業素養、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推動學校辦學水平和質量邁上新臺階。
學科實力持續增強。2016年,學校被四川省教育部門納入“新增博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臨床醫學學科于2018年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學校現有國家中醫藥管理部門中醫藥重點學科一個、四川省重點學科一個、四川省醫學重點(含建設)學科25個、四川省中醫藥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一個,學科實力持續增強。
師資隊伍不斷優化。學校制定了《川北醫學院高層次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川北醫學院教職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規定》等,強化人才引培、優化教師管理。目前,學校有教師1200余名,其中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家、省部級學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留學歸國專家學者近100人,形成了以年富力強的青年教師為主體、老中青結合、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學校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職業素養道德建設,被評為“全國師德師風建設先進集體”。
專業建設水平有效提升。學校建有21個學院(系、部),開設25個本科專業,其中,兩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8個專業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一個為國家特色建設專業,4個為四川省特色專業,4個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示范專業;課程建設成果顯著,國家一流本科課程3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應用型本科示范課程、創新創業教育示范課程41門,省級精品課程10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9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4門;有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有4所直屬附屬醫院、3所直管附屬醫院和24所非直屬附屬醫院、53所教學實習醫院。
科技創新穩步推進。學校建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一個、四川省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一個、省部級科普基地一個、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4個、院士(專家)工作站一個,先后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等各級各類課題900余項,獲省部級成果獎50余項。教師學術論文被國際學術期刊刊用。學校公開出版刊物《川北醫學院學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獲“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稱號。
鑄魂育人不斷強化。學校加快構建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打造“強化黨建引領,聚力協同育人”一體化“三全育人”模式。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與社會實踐活動,引領學生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舉辦醫德文化節、讀書文化節,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組織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青春志愿,愛在社區”系列志愿服務活動,樹立學生的責任意識;打造全國知名的醫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活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為學生答疑解惑;完善學生獎懲助貸工作,解決學生的后顧之憂;不斷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開展輔導員專項培訓;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積極推進“易班”計劃推廣應用。
對外交流深化拓展。學校招收了來自印度、巴基斯坦、非洲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留學生600余人;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的院校和國際教育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與南充市開展戰略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院合作全方位推進;成功舉辦“中國醫院院長年會‘走進大西南’——天府峰會”等有影響力的會議活動。
人才培養成效明顯。學校現有全日制學生19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700余人,形成了多層次、結構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學生先后獲得全國高等醫學院校大學生臨床技能競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全國大學生護理技能大賽一等獎等佳績;臨床、護理、口腔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名研究生獲“全國百校百名研究生黨員標兵”稱號。近3年,本專科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4%以上,研究生就業率保持高位,畢業生在祖國各地的醫療衛生一線揮灑青春熱血、貢獻智慧力量。
積極擔當社會責任。學校深度參與“5·12”汶川特大地震、“4·20”雅安蘆山地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突發事件救援救治工作,獲得社會高度贊揚。其中,一人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學校抗疫青年志愿服務隊被共青團組織、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授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務先進集體”稱號,多人次及組織獲評四川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集體。此外,學校還全面落實脫貧攻堅任務,統籌開展營山縣、稻城縣、壤塘縣等多地區精準扶貧對口幫扶工作,獲評“省直機關(單位)精準扶貧先進單位”“全省高校對口幫扶優秀單位”。
繼往開來再鑄輝煌
今后5年,是國家“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深入實施的關鍵時期。面對寶貴的發展機遇,學校制定了川北醫學院事業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加快推進高水平醫科大學建設。
學校將繼續聚焦“365總體布局”更名醫科大學、創建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拓展辦學空間“三大核心任務”,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進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努力推動人才培養質量邁上新臺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水平創新創業人才。學校還將進一步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全面推進新醫科建設,加強高層次復合型醫學人才培養;繼續堅持科技強校戰略,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強科研公共平臺建設,加快培育科研創新團隊,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提高成果轉化能力。
學校將繼續大力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繼續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打造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的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加快推進大學城川北醫學院校區建設,打造智慧校園,提升現代化辦學水平;積極爭取外部資源,全面提升管理服務效能,為師生營造更加舒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環境;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權責一致、運行順暢、執行有力的內部控制體系。學校還將進一步完善對外合作交流機制,深化產教融合,推進協同育人,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提升對外交流合作水平。
此外,學校將加強直屬附屬醫院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醫學教學改革與發展,夯實直屬附屬醫院醫學人才培養主陣地地位;建成運營嘉陵醫院、新建口腔醫院、眼科醫院,形成集群化發展格局,促進區域醫療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川北醫學院將繼續聚焦“一帶一路”倡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區協同”戰略,積極發揮大學智庫功能,為疾病防控、醫療改革等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奮力建成高水平醫科大學,為推進“健康中國”“健康四川”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川北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杜勇)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