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精神是立德樹人生動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多年來,復旦大學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研究和宣傳工作,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作用。學校以教育部人文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為依托,將“兩彈一星”精神作為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抓手,對“兩彈一星”精神開展了深入系統研究。
在培根鑄魂上,學校依托黨委黨校主體班次現場教學和黨委教師工作部的“國情考察”工作,每年組織骨干教師特別是青年海歸人才前往綿陽“兩彈”城,現場學習“兩彈一星”歷史、人物與先進事跡,引導廣大教師堅定報國之志、厚植愛國情懷,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到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不畏艱難險阻,勇擔時代使命,自覺地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國家事業;鼓勵廣大教師,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斗。
在成果運用上,學校“兩彈一星”精神的初步研究成果分別收入《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史讀本》和《初心:重讀革命精神》等著作。在此基礎上,學校又完成了一部20萬字的、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兩彈一星”精神專題研究著作。該書緊扣“兩彈一星”精神,史論結合,通過典型事例,生動詮釋了“兩彈一星”研制工作者以驚人毅力和勇氣,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勇攀科技高峰的感人事跡,展現了“兩彈一星”精神孕育的歷史背景和形成過程,論述了“兩彈一星”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基本特征,并聯系現實闡明了“兩彈一星”精神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
在課程教學上,在研究生思政課“自然辯證法概論”的課堂上,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專題教學中,思政課教師以“兩彈一星”為案例,闡述我們黨探索新中國科技發展之路,實現我國現代國防工業跨越式發展的歷程,以此增強學生對我國科技發展歷史的認識。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堂上,教師在講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專題時,專門強調“兩彈一星”是“大科學”“大技術”“大工程”,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中國人民“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結晶,是集體主義精神的生動實踐。在思政類選修課“科技簡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暢談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新中國科技發展成就,引導學生弘揚科技報國的高尚情操和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
“兩彈一星”事業開啟了新中國的“強國夢”,“兩彈一星”精神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科學創新精神的生動體現。“兩彈一星”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將“兩彈一星”精神融入干部人才隊伍建設、融入師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思政課教學,在校園里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對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系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許征)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