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培養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人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09-17  閱讀:次   |
42.9K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西方敵對勢力利用各種手段抹黑中國,歪曲中國的形象,其中一個利器就是在相關傳統媒體及社交平臺等媒介上以各種介質傳播對華不利話語。當前,中、西方在新聞傳播領域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包含了意識形態之爭、價值觀之爭、國際話語權之爭。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爭奪國際話語權,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性問題,需要一大批了解現代中國發展成就、懂得傳播規律的人才,其中,卓越的新聞傳播人才是一股重要力量。

  辦學要有格局,造就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清華大學時進一步強調,建設一流大學,關鍵是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重點,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聞傳播學院應該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培養什么人”的問題與“三全育人”統籌考慮,從戰略角度思考新聞傳播院系人才培養問題,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馬克思主義新聞傳播人才為培養目標,以新聞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關鍵,協同全員、覆蓋全方位、貫通全過程,培養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培養“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培養“人民的喉舌”。世界正在變化,教育也必須改變。“三全育人”是以新的教育形式,培養當今和未來中國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系統工程。

  教師要做大先生,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大學教師對學生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塑造正確人生觀的職責。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三全育人”的前提是要解決好教師隊伍的鑄魂問題。如何讓教師知曉國情,與黨的教育方針同心同向,是一件重大而細致的工作,需要新聞傳播院系黨委對教師展開教育和引導,打造堅守“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師團隊,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還要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把課堂帶進田間地頭。一支穩定、互助、向上、向善的教師隊伍,是完成“三全育人”工作,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保障。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新聞傳播院系要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劑”,加強基礎學科培養能力,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對現有學科專業體系進行調整升級,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緊缺人才。為此,新聞傳播院系應做好新文科背景下“三全育人”這篇大文章,從學科融合角度,立足現實、直面問題、融匯中西、守正創新,觀察新聞傳播實踐、創新新聞傳播理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培養有自信心、自豪感和自主性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中國聲音的傳播者和中國理論的創新者、中國未來的開創者。

  育人實踐要“落地”,“三全育人”有保障機制

  新聞傳播院系應以覆蓋“三全”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重點,立足學科專業底色、人才培養特色,探索各具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作為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試點院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協同黨政班子成員、輔導員、專業教師等各類教育者,貫通基礎夯實、能力提升、精準培養等不同階段,覆蓋課程、科研、實踐等不同教育環節,推出了“三全育人”校本實施方案。

  首先是重構全員育人新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為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我們推出“點亮工程”,探索點亮學生心靈、點亮學生思想、點亮學生學業、點亮學生職業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體化建設,推動多支隊伍有機融合,建立了“1+1+X+N”立體化思政育人模式。一個年級建立由“1名專職輔導員+1名學院領導+若干名專職教師+N名媒體實踐兼職教師”組成的全員育人團隊,以專職輔導員為主干,以黨政干部、專業教師、實踐教師為側翼,輔導員、黨政干部、專業教師、實踐教師有機融合、協同育人,形成全員共同參與學生培養的合力,為培養馬克思主義新聞人才提供堅強的師資隊伍保障。

  其次是打通全方位育人各環節。我們擴大課程思政外延,將思政環節從課程擴展到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領域,打造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是以“樹人”為核心,從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入手,培養學生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等各項能力。在課程思政方面,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體系建設;在科研育人方面,將思政元素融入科研創新;在實踐育人方面,推出“大篷車課堂”“百年百人”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實踐思政”項目。二是以“立德”為根本,從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入手,涵養學生道德、文化等綜合素質。三是以“暖心”為關鍵,從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入手,滋養學生在崗言崗、知恩感恩的良好品質。

  最后是貫通全程育人各階段。我們在學院2015年“藍鯨計劃”人才培養方案基礎上提出“藍鯨計劃2.0版”,將人才培養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基礎夯實階段、能力提升階段和精準培養階段,明確提出了分階段、全過程育人的新思路。第一階段為大類培養,重在夯實知識基礎,通過“第一課堂”提升學生理論素養,在完成大學一年級理論課程學習之后,安排學生以團隊形式到“藍鯨計劃”合作單位開展基礎實習,對傳媒領域形成切身的整體感知。第二階段重在提升實踐能力,借助系列訓賽、自辦媒體、校企合作平臺、暑期研學旅行、輿情直報工作等“第二課堂”開展實踐實訓,提升學生實踐能力。第三階段重在打好就業根底,根據學生成長需求,進行分類精準培養,面對學生升學、出國留學、就業應聘和創業等多樣化需求,開展升學指導、就業指導,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

  (李珮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韌、張治中系該院副院長)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