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不變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堅決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確保黨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不變味”,是基于歷史、現實和未來作出的重大判斷、重大要求,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理論意義。
保持“共產黨員的氣味”。
1942年5月,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就當時文藝界嚴重地存在著的作風不正特別是“思想上并沒有完全入黨,甚至完全沒有入黨”的問題,一針見血地指出:“這種思想上沒有入黨的人,頭腦里還裝著許多剝削階級的臟東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無產階級思想,什么是共產主義,什么是黨。他們想:什么無產階級思想,還不是那一套?他們哪里知道要得到這一套并不容易,有些人就是一輩子也沒有共產黨員的氣味,只有離開黨完事。”“共產黨員的氣味”,作為“無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區別”,鮮明體現在思想上、信念上、信仰上,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向與會代表推薦《共產黨宣言》等五本著作時指出:“我們可以把這五本書裝在干糧袋里,打完仗后,就讀他一遍或者看他一兩句,沒有味道就放起來,有味道就多看幾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來了。”這個“味道”就是真理和信仰的味道,也是“共產黨人的氣味”的核心要義。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復興之路》展覽安放《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的陳列柜前,深情講述了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蘸著墨汁吃粽子,還說味道很甜”的故事,并指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這里強調的“共產黨員的氣味”與“真理的味道”,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堅定信念。新征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不變味”,就是要保持信仰如山、信念如鐵、信心如磐,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忠實實踐者,用理想之光照亮奮斗之路,用信仰之力開創美好未來。
保持“馬克思主義氣味”。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主導下,蘇聯正規戰、陣地戰的打法曾經被主觀、機械地搬到中央蘇區,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6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這是魯莽家和門外漢的理論和實際,是絲毫也沒有馬克思主義氣味的東西,是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
1978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針對當時中國的生產技術水平差距還很大這一客觀實際說,“如實地指明這種落后狀況,會不會使人們失去信心呢?這種人也可能有。這種人是連半點馬克思主義氣味也沒有的”,并認為對于無產階級革命者來說,要“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2001年8月,江澤民同志在山西考察工作時,批評了當時在一些黨員干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論與實際相脫離、搞教條主義或經驗主義的思想傾向”等,并強調,“搞教條主義、經驗主義,是違反馬克思主義本質的。當然,如果根本不學習、不相信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不要了,那就一點馬克思主義氣味也沒有了”。
這里強調的“馬克思主義氣味”,側重指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對待馬克思主義不能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經驗主義、形式主義,實質上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氣味”深刻揭示出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顯著特征,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新征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不變味”,就是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寬廣視野吸收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讓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展現出更強大、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
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辣味”。
早在1954年2月,鄧小平同志在黨的七屆四中全會上作的題為《驕傲自滿是團結的大敵》的發言中,就形象地把“批評與自我批評”等比喻為“味道”,他說:“我們常常聞到這樣一些味道,例如有的人把某些人或者把他自己夸大到與實際情況極不相稱的地步,不愿意受檢查,不愿意受批評,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空氣稀薄。”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特別強調,“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有一點‘辣味’,讓每個黨員干部都能紅紅臉、出出汗”。批評與自我批評成為我們黨一種獨特的“辣味”所在。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實踐論的具體體現,是無產階級政黨開展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重要標志。我們黨在八七會議、遵義會議、延安整風等中,通過嚴肅的批評和自我批評,及時糾正了黨內存在的錯誤和不良作風影響,有力維護和促進了黨的生存、發展。黨的七大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把批評和自我批評確立為黨內生活的基本方法和行為準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解決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出現的一系列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恢復了包括批評和自我批評在內的優良作風,開啟了黨的事業發展的新時期。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內主題教育,都貫穿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要求,在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統一全黨思想,為改革發展穩定注入了強大動力。
新征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不變味”,就是要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始終堅持自我革命,堅決同影響黨的先進性、弱化黨的純潔性的各種問題作斗爭,通過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確保黨自身始終過硬,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堅決“脫離低級趣味”。
193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特別是“脫離了低級趣味”,對于個體來說,就是首先要有民族和人民的“大利”,對于一個政黨來說,就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
我們黨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政黨,始終和人民一體同心、休戚與共、生死相依。1937年,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中感慨,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身上“不論有什么異乎尋常的地方,都是產生于他對中國人民大眾……的迫切要求作了綜合和表達,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這種“異乎尋常的地方”,正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奉獻的精神,這是我們黨之所以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中國共產黨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動了人民這個“上帝”,才使他們“甘心情愿和我們一起奮斗”。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人民謀幸福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新征程上確保中國共產黨“不變味”,就是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作者 高仁系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