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什么“不可逆轉”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15  閱讀:次   |
42.9K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的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復興。”這既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宣言,也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勢的科學論斷,必將激勵和引領中國人民開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質上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光榮與夢想,也符合人類社會的根本利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就是中華民族不斷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更大貢獻的過程。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中華民族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貢獻更大動能。鴉片戰爭之前,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在科技方面,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人類生活和軍事政治布局;在制度方面,科舉取士等政治行政制度領先世界;在國家治理方面,中國“在倫理道德和治國理政方面堪稱首屈一指”(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語);在經濟發展方面,“在宋朝的末期,中國無疑是這個世界上的領先經濟”(英國歷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帝國主義的入侵、剝削與壓迫,中華民族陷入積貧積弱的困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不斷提升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增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在國際經濟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這是屈辱后的覺醒、沉淪下的自救,同時也是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覺,是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創造力、為人類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的歷史擔當。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中華民族為維護人類社會公平正義貢獻更大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一開始就具有鼓舞受壓迫、受剝削民族爭取公平正義的全球價值。馬克思深刻地指出,正是英國資本主義的侵入推動了太平天國運動等中國農民革命的爆發,中國革命會反過來作用于西方革命,推動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革命的進程。列寧也指出,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亞洲覺醒,是東方各國在西方國家的侵略和炮火中被迫向西方學習、實現獨立自強的過程。抗日戰爭時期,以中國共產黨為中流砥柱的全民抗戰,為破除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發揮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收回租界、廢除治外法權,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為廣大的原殖民地民族追求獨立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鼓舞和可以借鑒的示范。當今時代,中華民族在偉大復興進程中,致力于構建“一帶一路”等各民族互惠互利、共建共享的共同發展平臺,致力于團結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致力于維護國際貿易、全球氣候、地球生態、地緣政治等領域的公平正義。可以說,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將在推動人類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日益增強的作用。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中華民族為人類發展道路提供更多的選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定是中國歷史的偉大創造,同時也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創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拓展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發展中國家現代化、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道路和中國形態。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是造福中國人民的事業,也是造福人類的過程。這樣的過程,是光榮的、正義的,因而是不可逆轉的。

  時與勢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時與勢在我們一邊,是決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基礎與時代邏輯。

  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與未來進程所逢之“時”。如果說21世紀頭20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那么接下來的30年,中國共產黨一定能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首先,中華民族當前和今后面臨的戰略機遇與新的技術革命、產業創新、經濟社會變革相疊加,內涵更為豐富。其次,這種新的戰略機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國國際地位、中國全球產業分工地位以及中國國際規則體系話語權的提升相協同,因而時間將更為持久。第三,中華民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已經牢固確立民族自信,牢牢掌握歷史主動,利用戰略機遇的程度將進一步提升。總之,“時”在中華民族一邊。

  世界經濟重心正在回歸中國,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與未來進程所逢之“勢”。縱觀3000年來世界經濟重心的演變過程,可以發現一個空間變遷規律,即世界經濟重心在北緯30度到北回歸線的地帶從東到西移動,迄今已經形成一次閉環。在農耕文明時代,世界經濟重心位處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大文明古國。在商業文明時代,世界經濟重心先是西移到地中海地區,接下來西移到“低地”國家。在工業文明時代,世界經濟重心先是西移到英國,接下來西移到美國。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重心開始西移到包括日本、韓國、中國和印度等在內的亞洲地區,世界經濟重心開始回歸到原點。世界經濟重心由東向西的遷移,決定于人口、氣候、資源、市場等客觀因素,決定于文化演變、社會革命、制度變革、技術變遷等歷史過程,因而是客觀的歷史規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這種重心回歸帶來一個重大的趨勢性變化,即中西力量對比開始呈現全新的局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連續多年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2020年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中國又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和壓艙石。上述世界經濟重心回歸中國的時代大勢表明,“勢”在中華民族一邊。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與未來進程所逢之“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伴隨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斷鞏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正在凝聚、積累和形成諸多新的優勢。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大、活力足、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的宏觀優勢、動態優勢與政策優勢日益凸顯。諸多優勢能夠不斷鞏固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增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期向好趨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與未來進程的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時、勢、利都在中華民族一邊。時者,時機;勢者,成事之借。只要堅持把握時機、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因利而制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現實與未來的進程必定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進程,這樣的進程必定是不可逆轉的。

  以偉大斗爭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不可逆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準備付出更加艱巨、更加艱苦的努力,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和挑戰。

  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一個民族的興衰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執政者的正確與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斗爭就開始了,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但中華民族真正獲得民族解放,走上正確道路,大踏步趕上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真正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共產黨走上歷史舞臺并成為中華民族主心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領導者之后發生的。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堅強領導,是確保不發生道路錯誤、方向錯誤等重大顛覆性錯誤的關鍵,是黨和國家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未來所依、成功所依。

  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必須牢牢把握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二戰后諸多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沒有真正實現民族獨立,被不合理國際體系所裹挾,迄今難以實現民族興盛,飽受發達國家盤剝,被國際分工體系“鎖定”,甚至被強加所謂“顏色革命”的苦難,根本上是因為這些國家沒有掌握自己的命運,沒有掌握發展的主動。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關鍵就在于用馬克思主義喚醒中華民族、武裝中華民族,促進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站立起來、自信起來、自覺起來。新征程上,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可逆轉,牢牢把握國家發展進步的命運,關鍵要在積極學習借鑒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上掌握主動;要在統籌“兩個大局”、充分利用重要戰略機遇期上掌握主動;要在厚植新發展優勢,不斷提升在國際分工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上掌握主動;要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拓展中國和平發展國際空間上掌握主動。

  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必須全面動員和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一個民族的復興必須建立在全體人民為之奮斗的基礎上。人民是民族復興的力量之源。民族復興越是到達關鍵階段,越需要全體人民付出更大努力。當前階段,要大力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守好人民的心;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要用好愛國統一戰線這一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的法寶,最大限度凝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斗的力量。

  (作者趙凌云 李勝利 分別系華中師范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趙凌云系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