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网站|欧美福利小视频|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wwwproncom|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一线天视频

以大體育觀協同推進高校體育事業發展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1-10-15  閱讀:次   |
42.9K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人民健康,高度重視體育事業發展,他強調:“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平臺。”建成體育強國,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從體育大國到體育強國,是新時代賦予中國體育事業的新定位和新使命,要以大體育觀推進體育教育事業發展。

  當前大學生體質提升面臨著某些現實困境。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大學階段不僅是培養專業技能的黃金時段,更是塑造青年精神氣質最重要的階段,大學生的體育和實踐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關鍵環節。1985年以來,國家先后組織七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2021年9月,教育部召開發布會介紹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有關情況。據悉,自2014年教育部頒布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以來,我國學生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總體呈上升趨勢,13—22歲年齡段學生優良率從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但19—22歲大學生年齡段體質健康達標優良率只上升了0.2個百分點。當前學生體質與健康總體呈現好轉,但由于電子產品等社會因素影響,青少年的近視、肥胖等問題依然嚴峻。

  社會發展對于大學體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隨著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推進,人們物質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的同時,腦力勞動增加、體力勞動減少,為數不多的戶外活動也大量使用私家車、電動車等代步工具,身體活動的頻率和強度都在明顯減少,容易導致肥胖率增加和身體素質減弱。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各個年齡層的人工作、生活、娛樂、休閑都嚴重依賴手機和網絡,部分青年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和網絡交友,久坐不動以及視力下降的現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由于中高考體育這個指揮棒的影響力還比較弱,大學生的體育課時相對較少,課程學習和時間安排自主性強,很多大學生在生活自理與自律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難以養成主動堅持鍛煉的習慣。大學生在校期間堅持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彌補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體力活動減少所帶來的體質弱化,更能通過運動實踐來鍛煉意志、增進社交和友誼、提高生活幸福感。因此高校的體育,一方面在當下承擔著提高大學生體質與健康水平的迫切使命,另一方面也有著教化育人、振興民族精神的長遠目標。大學體育關乎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獨特作用,是高校學科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育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使堅持體育鍛煉成為大學生培養積極人生態度的內在動力,也要使體育成為高等教育真正以人民為中心、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助力。2014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決定在全國高校范圍內全面啟動和廣泛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大力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形成了主題性群眾體育品牌。黨的十九大作出建設健康中國重大戰略部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優秀率25%以上的量化目標,充分說明國家對增強學生體質、實現健康中國的決心。伴隨全民健康理念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高校的體育要努力讓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收獲樂趣,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以大體育觀引領體育事業發展。毛澤東同志曾指出體育與德育、智育密不可分的關系,他認為體育對于我們,“實占第一之位置,體強壯而后學問道德之進修勇而收效遠”,身體是“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因而他贊同“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的主張。近代有研究表明,運動可以促進神經元的增生、讓大腦的神經網絡更豐富,由此增強記憶力、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由于運動能促進分泌多巴胺,愛運動的人能更快擺脫抑郁和壓力等負面情緒的影響。在讀期間多數大學生除了有專業學習的繁重壓力,還面臨著思想品德修養、實踐能力培養、人際交往拓展、心理健康保持等多重任務,而體育運動不僅有利于身體健康、大腦發育,還有利于心理健康。因此體育并不是一門孤立的學科,我們要從宏觀上樹立起大體育的整體觀,認識到體育事業與文化、科技、經濟、社會等方方面面的密切聯系,將體育和學校的思政課程、學科訓練、實踐培育、職業發展等多方面融合,充分發揮勞動教育、實踐教育、文化教育等多種渠道的作用,實現多種育人平臺的有機融合。

  要立足于體育的系統性與科學性,以大體育觀引領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由于受學時限制,大學生的體育課時并不多,而且必修課主要集中在低年級,高年級以選修課為主。但這并不意味著只有靠進一步增加學時才能達到體育的目標。以往的經驗表明,以通過考試和獲得學分為主要目的的傳統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形成正確的運動觀和健康觀,課堂上老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段集中傳授理論知識和示范,只有課后大量的自主練習才能真正發揮體育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大學生來說,體育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鍛煉的自主性和終身可持續性。因此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在大思政工作的框架下堅持以體育人,把強化體育精神、堅持身心并育作為培養當代大學生健全人格與塑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通過體育來增強大學生的堅強意志、拼搏精神、公正思維、平等意識、團隊協作能力和集體榮譽感。

  要運用好教育評價這一指揮棒,把體育作為高校辦學評價的重要指標,納入高校教學評估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在高校“雙一流”建設中,要重點加強對“體育+”系列專業的建設,激勵各高校引入國內外一流體育人才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以專業體育人才來帶動體育相關學科的整體發展,培養一大批既精通體育實踐,又深諳體育理論,還能夠在高等教育領域發揮科研創新和知識傳播作用的高質量人才,通過“體育+”學科建設的質量提升來帶動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水平的提升。在衡量體育的成效時,要不斷完善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方法,使其成為觀測大學生身體健康狀況的風向標。充分運用好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監測數據,將全面提升體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

  要以重要賽事為契機孕育濃厚的體育文化氛圍,引領體育時尚風向標,鼓勵當代大學生以青春之體魄展現奮斗之風貌。近年來,我國參加或舉辦的重要體育賽事越來越多,在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獲得38枚金牌,年輕一代的中國運動員以昂揚的斗志和更加開放自信的精神氣質成為當代青年的偶像。即將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又將是再一次展現國家形象、振奮民族精神、弘揚體育文化的重要契機,為此,我們要通過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體育道德風尚,通過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協調發展,在高校培育濃厚體育文化氛圍并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從而減少“腐宅文化”、病態瘦身等對年輕人的影響,讓他們體會到健美的身材和奮斗的精神才是健康的潮流。

  要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借助體育產業的高速度和高質量發展來助推大學生體育教育改革和實踐。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體育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2021年7月國務院發布的《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我國體育產業規模將達5萬億。高校體育要充分把握時代機遇,通過運用學校、政府、社會合作的多種模式,吸引更多專業力量和社會資本,特別是相關公益資金參與到高校體育教育事業中來,在保證體育產品公共性及其服務滿足學生需求的前提下進行專業化、市場化運營,以較小的交易成本實現各方利益共贏共享,使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惠及更多在校學生,為培育終身體育愛好者打下良好基礎。

  (作者丁凱 李佩潔分別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戰略與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